
在传统业态面临流量转移与经营老化的当下,市场不是落后象征,而是增长的「隐性入口」。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被忽视的场景,不难发现:一批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功能的传统市场,正通过空间再造、模式更新和技术嵌入完成「二次创业」。
我们选取了来自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样本,覆盖从百年老街到现代农批,从文化激活到数字化转型。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传统空间如何创造「二次生命」,也提供了多种可复制的增长路径,供关注区域更新、产业转型、文商旅融合的城市与企业借鉴。
在亚洲多个城市,传统市场的更新早已不止于「改造得更漂亮」。中国台北迪化街的年货盛景、中国香港中环街市的城市漫步、吉隆坡中央市场的多元街区……这些看似日常的空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塑文化的意义。
当文化不再是展示品,而成为人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它也能带来人流、黏性与持续的商业活力。这些实践为文旅与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一种新的增长范式——既不复制模板,也不依赖奇观,而是在在地生活与公共体验之间,找到恰当的连接方式。
中国大陆:规模化现代化的先锋实践
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展现了中国传统市场现代化的雄心壮志。这个占地 112 公顷的巨大市场每天处理 30,000 吨农产品,为北京 90% 以上的果蔬供应提供保障。
新发地的创新在于其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从 2013 年开始的电商平台整合、到区块链溯源系统和冷链物流技术的应用,市场已经从传统农贸场所演变为现代农业供应链的核心节点。

*新发地市场;图源:MicroCap Observer
该市场 24 小时全年无休运营,日均服务 8 万人次,日营业额达到令人瞩目的规模。其 ASEAN 国际食品工业园项目投资 120 亿元,显示了中国传统市场向国际化发展的野心。从 1988 年 15 个村民创办的小区小市场,到今天的亚洲农产品贸易中心,新发地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COVID-19 疫情期间的临时关闭反而加速了市场的数字化进程,证明了传统市场在面对挑战时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潜力。
韩国:文化遗产与现代商业的和谐统一
东大门市场展示了韩国传统市场的创新活力。这个 1905 年建立的历史悠久市场,通过 24 小时营业模式(上午 10:30-次日凌晨 5:00)和与东大门设计广场(DDP)的文化整合,成功转型为集传统贸易、现代购物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体。市场涵盖 26 个购物中心、30,000 个专业店铺和 50,000 个制造商,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Doota Mall;图源:韩国旅游发展局
光场市场作为韩国最大的传统市场协会(1911 年成立),通过政府支持项目和国际媒体曝光,成功将传统美食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其复古煎饼(빈대떡)和辣菜包饭等特色美食成为韩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这些市场的成功在于将传统商业模式与现代化消费需求相结合,既保持了韩国传统市场的人文氛围,又适应了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和需求。
中国台湾:历史保护与创意转型的典范
迪化街市场是台湾传统市场文化保护的杰出代表。这条始建于 1850 年代的 800 米长街道,成功将传统中药材、干货和布料贸易与现代文化旅游相结合。ASW 建筑翻新项目和糖仓租赁服务展现了创意产业与传统商业的融合可能性。

*迪化街街景;图源:维基百科
市场与大量建筑美术馆的文化演出整合,以及现代咖啡厅和创意空间在历史建筑中的植入,创造了独特的「新旧融合」体验。传统年货市场活动以农历新年为高潮节点,不仅延续了台湾的节庆文化,也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迪化街的成功模式在于在保护历史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注入实现了商业价值的重新创造。
中国香港:都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
中环街市的华丽转身是香港传统市场适应都市发展的典型案例。这座 1938-1939 年建造的包豪斯风格建筑,在投资 5 亿港元的翻新后,成功从传统湿货市场转型为集文化、零售和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空间。

*中央市场;图源:Candice Chau/HKFP
市场保留了传统磨石砖地和上海粉刷工艺等历史元素,同时引入现代化气候控制和食品安全系统。宠物友好设施和 200 多个零售餐饮店铺的设置,体现了对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适应。
从 1842 年的广东市集到今天的文化地标,中环街市的演变历程展现了香港作为国际都市在城市更新中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创新利用。
印度: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融合
克劳福德市场(孟买)这座 1869 年建立的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作为印度第一个通电的建筑物(1882 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市场从批发为主转向零售和文化旅游,成为逆向徒步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克劳福德市场大楼;图源:Amit Chakravarty
卡里奥利香料市场(德里)作为亚洲最大的香料批发市场,17 世纪以来的连续经营和许多店铺的 9-10 代家族传承,展现了印度传统商业文化的深厚底蕴。市场隐藏的屋顶观景点和 Instagram 打卡地的身份,体现了传统市场在社交媒介时代的新增价值发现。
马来西亚:文化艺术与可持续旅游的创新
吉隆坡中央市场(艺术市场)的转型是传统市场文化再生的典型案例。从 1888 年的湿货市场到 1985-1986 年的适应性再利用项目,市场成功转型为马来西亚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中央市场;图源:B.R. Shenoy
文化分区设计(马来区、华人区、印度区)和 Kasturi Walk 步行街(2011 年开放)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体验空间。3D 幻影艺术博物馆、DIY 蜡染工作坊和文化表演等创新体验项目,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
市场对本地工匠的支持和马来西亚文化遗产的推广,以及环保产品采购和社区参与项目,体现了可持续文化旅游的发展理念。
菲律宾:公私合作与交通整合的创新模式
奎阿波益智市场的 2017 年重建项目展现了公私合作在传统市场现代化中的作用。与 Marketlife 的 25 年合资管理模式、集成港口连接海鲜配送和西格玛波段网络导航,创造了独特的交通物流整合方案。

*Quinta 市场和渔港;图源:维基百科
作为菲律宾著名甜品哈罗哈罗的诞生地,市场在保持传统菲律宾市集文化的同时,通过现代化设施提升了食品安全和购物体验。
迪维索里亚市场作为「马尼拉所有市场之母」,通过传统街市与现代化购物中心(168 商场、999 商场、图图班中心等)的结合,展现了菲律宾传统商业与现代零售的融合发展。
日本:传统与技术的完美融合
丰洲市场(前筑地市场)代表了传统市场现代化的最高水准。这个世界最大的海鲜批发市场投资 5,880 亿日元,将尖端科技与传统拍卖文化完美结合。市场的数字化拍卖系统允许远程参与金枪鱼拍卖,而抗震隔离墙技术和完全封闭的气候控制设施确保了食品安全和运营稳定性。
丰洲市场处理 480 多种海鲜和 270 多种其他农产品,其 24 小时运营模式在凌晨 5-6:30 达到高峰期。市场设计兼顾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技术应用——游客观景台系统通过预约抽签制度,既保护了市场正常运营,又满足了文化旅游需求。

*丰洲市场;图源:Food Tours Japan
太阳能面板和绿色屋顶花园等可持续发展措施体现了日本对环境责任的重视。从 1935 年筑地市场的建立,到 2018 年丰洲市场的启用,这一转型过程展现了日本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走向现代化的智慧。
泰国:批发效率与数字商务的结合
Simumuang 市场作为泰国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曼谷 70% 的新鲜农产品供应提供支撑。市场占地 55 平方公里,拥有 4,500 多个商户,日均访客 7 万人次,日交易量超过 8,000 吨。
Simumuang Online 平台和「Simumuang Sourcing」定制采购服务展现了传统批发市场的数字化创新。

*Simummuang Market;图源:MSC实地走访
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举措包括先进的水处理系统、回收项目和太阳能发电,2021 年荣获泰国绿色设计奖项资源效率类别奖项。40 多年的运营历史已获评为 2024 年「最佳新鲜食品批发市场品牌」奖项,证明了其在泰国食品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
恰图恰周末市场通过 2024 年的重大数字化改造,引入无现金支付系统和「Chatuchak Guide」移动应用,同时投资 4000 万泰铢建设立体化停车系统,展现了传统市场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
新加坡:多元文化融合的现代化市场
德卡中心(原甘榜格南南市场)是新加坡最大的室内湿货市场,展现了政府主导的市场现代化模式。市场三层结构设计合理:湿货市场(1 层)、美食广场(1 层)和零售商店(2 层),96% 的商户入住率证明了其成功的运营模式。
2023 年的重大翻新项目包括外墙重新粉刷、地板更新、新桌椅和通风系统升级,以及障碍设施改善。市场的多元化商贩结构(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商户)和与德卡购物中心的整合,体现了新加坡作为多元文化社会的特色。

*Tekka Market;图源: Mat Honan
COVID-19 期间引入的在线订购系统和先进的制冷系统、卫生标准体现了新加坡对食品安全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视。
越南:历史建筑与现代交通的整合
滨城市场是胡志明市最著名的传统市场,其 1912-1914 年建造的法式殖民建筑风格钟楼已成为城市地标。市场巧妙地将传统湿货市场与旅游购物相结合,1,500 个摊位服务 6,000 多个小企业,日均接待千余名游客。

*滨城市场;Asia Travel & leisure
地铁连接(滨城站-1 号线于 2024 年 12 月开通)和多语言服务能力(英语、法语、日语、泰语)体现了市场对国际化发展的适应。夜市操作模式(晚 6 点-10 点在 Phan Boi Chau 和 Phan Chu Trinh 街道)为游客提供了不同的体验氛围。
从 17 世纪西贡河边的街头小贩到今天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滨城市场的演变反映了越南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经济转型历程。
印度尼西亚:社区传统与现代基础设施的平衡
巴东市场(巴厘岛)在 2016 年火灾后的重建展现了传统市场现代化的决心。新的 4 层建筑设计科学合理:底层为肉类、鱼类、水果、蔬菜;上层为香料、纺织品、宗教用品。24 小时运营替代适应了批发和零售的不同需求。

*pasar badung;图源:Bali Island
市场在巴厘岛印度教仪式中的核心地位和传统女性搬运工(tukang suun)文化的保持,体现了现代化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丹那阿邦市场(雅加达)作为东南亚最大的纺织品市场,2016 年推出的 tanahabangmarket.co.id 电商平台代表了「传统市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尝试。面对 TikTok Shop 等社交电商的竞争,市场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商业模式。
总结
在这些更新实践中,我们看到文化不再是场地的「附加叙述」,而成为场地本身的价值生成机制。传统市场之所以得以重生,不是因为它们「变得更现代」,而是因为它们重新找到了一种与人、与城市共鸣的表达机制。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另一股力量正在场域中生根:数字化的能力嵌入、供应链的再组织、技术设施的系统重构。这些并不削弱文化的表达,反而构筑了它的现实支撑与延展空间。
对于今日的城市开发者与文旅操盘者而言,真正的空间转型不只是「文化策展」或「商业招商」,而是一次关于内容逻辑、社区关系与运营能力的系统性再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