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加速布局海外时,一项难以量化却影响巨大的隐性成本正日益凸显。许多管理者在事后才发现,巨额资金并未投入于市场拓展或产品研发,而是消耗于因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冲突所引发的运营中断、声誉修复与危机处理中,我们将这些本质上因未能获得「社会许可」而被迫支付的计划外的钱称之为「冤枉钱」。
从 1979 年国务院提出「出国办企业」,到 21 世纪中企布局全球产业链,中国企业出海先后经历产品出海、渠道出海、品牌出海三个阶段。
2020 年起在政策支持、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共振下,许多中国企业都在布局海外市场。至 2022 年,中国已有约 72.6 万家企业尝试或计划出海。 2024 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达约 1,627.8 亿美元(约 11,592.7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 10.1%。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相关的 ESG 冲突事件正在全球各地更频繁、更普遍地发生。
企业出海 ESG 冲突是指,企业在海外开展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因为文化价值观差异、社会期望偏移及利益分配不均等因素而引发的,与当地社区、NGO 组织、媒体、劳工群体或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发生的环境、社会与治理( ESG )层面的矛盾与对立事件。
这类风险的本质在于企业经营的法律合规性与社会合理性之间的张力,即便完全合法,企业仍可能因为忽视社会更高层次的道德与价值诉求而陷入舆论与信任危机。近十年,全球 ESG 冲突事件数量增长 428 %。其中劳工权益、人权与社会公平、供应链风险为企业出海最经常遭遇到的 ESG 风险类型。
*企业出海 ESG 风险,图源:报告《企业出海非常规风险:全球 ESG 冲突事件洞察(全球篇)》
面对日益显著的 ESG 冲突和不可控的「冤枉钱」,中国企业在制定出海战略时,必须系统性地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
- 全球出海企业面临什么样的非常规风险环境?
- 来自不同国家与行业出海企业在应对非常规风险时的表现如何?
- 中国企业出海应当如何评估与应对出海过程中的各类非常规风险?
- 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在去往不同出海目的地时需要重点关注哪些社会与环境风险?
我们来算笔账
冤枉钱到底冤枉在哪
2025 年 5 月,巴西劳工检察机关正式对比亚迪及其两家合作企业提起诉讼,指控其在当地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嫌参与人口贩运,并为工人提供「近似奴役」的劳动条件,严重违反巴西劳工法规。
企业因此陷入法律纠纷、舆论危机与跨国管理失控的多重挑战。据测算,该事件造成约 1 亿至 1.7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相当于比亚迪 27 至 45 天的全球利润。而事发半年后,在搜索关键词「比亚迪巴西」时,该事件仍位居榜首。短期损失可以弥补,但声誉阴影将长期存在。
*巴西巴伊亚州的卡马卡里,比亚迪标识,图源:视觉中国
2011 年 9 月 30 日,中缅合作的密松水电站项目因为各种原因被缅甸时任总统吴登盛宣布暂停。该项目由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与缅甸政府合作开发,计划投资 36 亿美元,中方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支援此项目。但意料之外的是,该项目背后交织着复杂的风险因素。
在政治方面,该项目成为了缅甸军政府与克钦独立组织之间政治博弈的焦点,而仅凭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之力难以调节其中的利益分配关系。在环境方面,该项目的反对者认为大坝会破坏伊洛瓦底江的生态系统,影响下游农业和渔业。中方因此斥巨资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保护措施。
在文化方面,密松地区作为克钦人的祖居地,具有重要文化象征意义。而大坝建设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当地的区域面貌,受到居民抗议。在社会方面,该项目将导致约 15,000 居民离开故土,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计。
本应成为中缅合作典范,却在政治、环境、文化与社会矛盾的叠加中陷入停摆。长达十余年的舆论风波与停工损失,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史上的一个警示。
*坝址下游密支那的伊洛瓦底江,图源:维基百科
从巴西到缅甸,这两起案例虽处于不同的产业与地域,其背后却是同一种结构性风险:企业承担的额外成本,并非来自市场竞争,而是源于企业经营逻辑与社会合理化逻辑之间的错位。换句话说,「冤枉钱」没有花在业务拓展上,而是花在弥合认知鸿沟、修复信任缺口上。
这类风险并非偶发,「非常规风险」已经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结构性挑战。不同地区所面对的的重点 ESG 冲突事件议题不相同。它跨越法律、文化、政治与社会多个维度,决定了企业能否真正实现「在地化」运营,也决定了其长期的品牌韧性。
*以亚洲和欧洲大洋洲为例,不同地区 ESG 冲突事件议题分布不同,图源:报告《企业出海非常规风险:全球 ESG 冲突事件洞察(全球篇)》
要避免下一笔「冤枉钱」,企业需要做的不仅是事后补救,还有前置建立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社会感知机制。唯有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塑造」,从合规底线走向社会共识,企业才能真正拥有抵御非常规风险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企业
总在花冤枉钱
问题在于,当「非常规风险」已成为主流挑战时,为什么我们的管理方式仍然滞留在旧的路径依赖中?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总在花冤枉钱?关键因素可总结为以下 5 点。
1、「规模扩张」快于「治理能力」的跟进
企业国际化步伐越来越快,但多数企业的 ESG 风险管理能力仍停留在「本地经验外延」,缺乏适配海外社会结构的能力。尤其在东南亚、拉美、非洲等高增长市场,企业往往高估了自身的跨文化治理能力,低估了地方利益结构的复杂度。容易导致战略输出快,社会嵌入慢,经济逻辑「压制」社会逻辑,冲突频发。
2、投资路径向「高风险国家」倾斜
2010 年代后,全球优质资产趋紧,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企业出海倾向于投资制度相对薄弱但资源丰富的国家,如刚果(金)、缅甸、巴西等。这些国家本身政治、社会、环境结构不稳定,项目本身的「外资特征」就成为潜在冲突的放大器。项目越早进入当地制度盲区,越容易成为社会张力的焦点。
3、全球社群意识与在地行动力崛起
与上世纪的「静默社区」不同,当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地方社群拥有更强的组织力、国际 NGO 支持以及社交媒体传播渠道。一旦触碰敏感议题(征地、排放、劳工等),地方行动者就具备了「对抗全球资本」的集体协商能力与外部联盟资源。冲突更易显性化、跨国化,甚至被国际化放大为全球品牌声誉危机。
4、全球监管和信息透明度提高
这些冲突事件促使全球逐步强化对企业可持续治理的要求,推动 ESG 责任在国际投资中的制度化进程。比如 OECD 尽职调查指引、强制性人权与环境信息披露法案(如德国、欧盟)、《公约169》等规则不断推进,使企业海外经营的行为更容易被「量化记录」。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了冲突事件的「显性记录率」与「跨区域扩散力」。冲突不是突然变多了,而是更容易被发现、记录、传播和归责。
5、增长路径转向资源密集型、生态敏感型领
相比以往的轻资产制造投资,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出海聚焦于采矿、基础设施、棕榈种植、能源与数字设施等对生态与社会影响巨大的行业。这些行业天然处在「环境+社会」的高风险交叉口上。增长转型带来风险结构根本转变,冲突不是偶发,而是结构性上升。
在全球化运营的复杂图景中,不同行业所面临的 ESG 风险环境存在本质差异。但许多企业仍在使用一套笼统的、标准化的 ESG 清单来应对所有问题,导致无法精准识别其所在行业及特定运营地域所面临的「实质性 ESG 风险」。
*以金融行业和非必需消费品行业为例,不同行业遭遇的 ESG 冲突事件分布不同,图源:报告《企业出海非常规风险:全球 ESG 冲突事件洞察(全球篇)》
我们在研究企业出海所遭遇到的 ESG 风险时,发现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构性不对称现象:
*出海企业遭遇到的 ESG 风险中的结构性不对称现象,图源:报告《企业出海非常规风险:全球 ESG 冲突事件洞察(全球篇)》
欧美和北美发达国家的企业作为投资方进入发展中国家时,成为了全球 ESG 冲突的主要引发者。这反映了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中存在的「双重标准」困境,这些企业在母国通常遵循严格的 ESG 规范,但在监管相对宽松、法治尚不完善的发展中市场,却往往采取较低的 ESG 标准来降低成本,从而引发当地社区的激烈对抗。
中国企业在进入这些高风险地区时,必须意识到「合法」只是底线,主动识别并回应那些超越法律条文的社会期望,是避免冲突的关键。
东南亚、南美、非洲等急需外资的发展中地区,却陷入了「发展与规范」的两难境地。它们迫切需要外资推动经济增长,但本地的制度化协商渠道不畅,社区权益保障机制薄弱。当大型投资项目进入时,当地居民缺乏有效的利益诉求渠道,只能通过激烈的冲突形式进行抗争,这使得这些地区成为 ESG 冲突的「重灾区」,形成了「越需要投资,越容易产生冲突」的悖论。
对于进入这些地区的企业而言,战略重点应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建立社区信任」,通过前期深入的沟通和利益共享机制,将潜在的对抗转化为合作。
冤枉钱可以只花一次吗
「冤枉钱」的多少以及支付次数不仅取决于前期布局的合理性,还与企业对冲突事件的发现与回应速度密切相关。在全球范围内,企业面对 ESG 冲突事件的平均回应率不足 50%。每两起冲突事件中,就有一半企业选择沉默或延迟应对。
在欧洲地区,对冲突事件的回应率最高可达 70% ,而在亚洲、中东和北非地区对 ESG 冲突事件的回应率仅有 35% 左右及以下。这种差距实质是系统性能力缺失:企业的监测机制无法捕捉早期信号,内部决策体系无法在第一时间整合舆情、法律、供应链与公共关系的输入,风险从局部苗头演变为全域危机,仅需数日。
*各大洲出海企业面对 ESG 冲突事件问询或指控的回应率,图源:报告《企业出海非常规风险:全球 ESG 冲突事件洞察(全球篇)》
从「企业出海系统风险三层次框架」来看,很多企业把注意力只放在「法律合规」这一可见的顶层,结果错过下沉到「社会合理性」和「价值共识」层面的早期信号。正因为监测机制、跨部门决策和社区互动不够,许多本可在萌芽阶段化解的冲突演变为昂贵且重复的危机支出。并且不断重复支出。
*企业出海系统风险三层次框架,图源:报告《企业出海非常规风险:全球 ESG 冲突事件洞察(全球篇)》
这三层共同构成了企业面对不确定性的「认知系统」。当企业学会在不同层面同步运作时,风险将不再被动发生,而成为可以被量化、被预测、被转化的变量。
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今天,「冤枉钱」不再只是财务问题,而是认知问题。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确定性,从看见不确定开始。企业唯有在系统中建立「感知力」「判断力」与「行动力」,才能让每一笔投入都花得明白。企业真正需要投入的,不是更多预算,而是更多洞察的深度:
- 能否在政策调整之前,读懂监管信号的走向;
- 能否在市场繁荣的表象下,看到社会舆论与制度的暗流;
- 能否在扩张的每一步中,把「可量化的确定性」建立在「可识别的不确定性」之上。
出海是一场认知体系的重构。能在复杂中预判趋势、将不确定转化为行动依据的企业,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当风险被纳入系统思维,冤枉钱自然不再重复。
*本文中的数据来自我们与战略合作伙伴 Future Vision 针对 9000 起企业在海外投资和经营过程中遭遇的 ESG 冲突事件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