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洞察2025|原住民闯入 COP30:一次突发事件,揭开气候治理的结构性缺口

· 洞察2025
Section image

11 月 11 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进入关键议题磋商阶段时,来自亚马逊流域的原住民群体试图突破安保进入主入口,高举标语、高喊「没有我们,他们不能替我们做决定」。行动持续时间不长,部分被安保拦截,但其象征意义十分突出:最受气候政策影响的群体,试图跨越制度门槛,直接进入全球谈判空间。

Section image

*11月11日,在巴西贝伦,一名原住民示威者被工作人员控制住,当时抗议者强行闯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举办地。图源:路透社

这一行动并非孤立事件。原住民群体于11 月 14 日 再次在主会场入口发起大规模、和平的游行示威,迫使参会者绕行侧门并造成长时间排队。虽然行动未发生冲突,但一位参与者将其形容为对自身权利被忽视、重大决策在缺乏充分协商情况下推进的「呐喊」

Section image

*2025年11月14日,星期五,在巴西贝伦,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主席安德烈·科雷亚·杜·拉戈与一群原住民交谈,这些原住民正在封锁COP30联合国气候峰会的入口。图源:美联社

两次行动形式不同,但指向一致:原住民群体希望被真正纳入与其土地、生计和未来直接相关的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各方视角:

冲突背后的三种声

1. 大会与主办国:形象叙事与治理容量的压力测

多家媒体指出,本届大会试图通过「史上最大规模的原住民参与」强化巴西在亚马逊议题上的国际领导力。但《卫报》与 Reuters 同时报道,蓝区入口的对峙与场内示威,使大会组织在两条战线上面临考验

  • 外部层面:突发事件削弱大会试图建立的包容叙事
  • 内部层面:如何在维持秩序与保障表达之间取得平衡成为即时挑战。

尽管巴西政府反复强调扩大原住民参与,但媒体普遍认为,此次事件暴露了「制度包容」与「实际参与」之间的落差

2. 企业与项目方:气候金融推进中的社会许可风险前置

《Al Jazeera》《El País》等报道注意到,抗议者高举「我们的土地不是出售资产」等标语,明确指向森林碳项目、自然金融机制与资源开发叠加带来的不确定性。

  • 随着碳市场、森林基金与自然金融机制加速推进土地权利、社区收益与参与机制的模糊地带正在成为企业必须正视的核心非财务风险;
  • 抗议行为更像是对「社会许可缺口」的提前预警,而非单个项目的反对

对于企业与项目方而言,气候金融的推进将与社区治理能力绑定,风险不再只来自技术与资金,也可能来自利益相关方的信任程度

3、原住民群体:从程序缺位到场域争取的「可见化表达

AP 报道显示,无论是试图突破蓝区入口的对峙,还是两天后再次发生、扰动入口的和平游行,两次行动的核心诉求高度一致:他们未真正进入决策空间

媒体引用抗议者的说法称,这不仅是对单个政策的反应,而是对土地被侵占、开发项目推进与协商不足的结构性回应。《El País》也指出,原住民代表认为「被带到会场」并不等于「被纳入决定」。

在多数国际媒体的叙述中,这些行动被视为长期参与缺位下的一次可见化表达,而非单纯的情绪性抗议

三类视角本质上对应三条并行逻辑:国际治理叙事、经济金融驱动与地方生计现实。它们在 COP30 的同一场域中相互叠加、同步推进,也因此将既有的制度缝隙放大成了可见的张力

表面上是突发行动,本质上则是制度参与不足、政策推进不均衡与资源开发压力叠加后的必然外溢。不是抗议制造了冲突,是结构性错位制造了抗议

触发机制:

为何在 COP 30 的此刻、此地爆发

理解这次行动为何会在 COP30、在亚马逊爆发,需要把它放回到一个更大的区域背景中:一边是被不断强化的「保护」叙事,一边是持续扩张的「开采」现实

1、政策推进速度与社区承载能力之间的「执行错位

COP 30 正在加速森林保护、自然解决方案和碳市场等机制的落地,并以 TFFF 等金融工具试图「为森林定价」。对于外界,这是政策进度;对于原住民,这是土地治理、资源使用与利益结构被前置改变

社区参与机制并未同步升级:议程进入执行阶段,而社区仍停留在「旁观者」位置。当政策影响前置、参与机制滞后,「执行错位」便成为冲突的第一触发点

2、保护与开采同时推进,社区处在矛盾中

海外媒体指出,亚马逊国家存在明显的「双轨政策」:国际上强调森林保护与绿色转型,国内却继续推进石油、天然气和采矿项目。以巴西为例

  • 推动 TFFF 和区域碳市场等森林金融机制;
  • 同时在亚马逊河口等敏感区域批准新的石油勘探,并规划拍卖数百个油气区块,其中部分与原住民领地重叠

对社区而言,这形成了清晰矛盾,同一片土地既被视为全球保护重点,也被视为国家开发资源。政策信号的不一致,使他们对未来土地和生活方式的稳定性产生更高不确定性

Section image

*巴西北部贝伦市康布岛上的一个河畔社区。联合国气候大会将首次在亚马逊地区举行,这里一直是环保人士和采掘业之间争议的焦点。图片来源:Marcelo Camargo / Agência Brasil

3、资源规划与领土权利的直接

在亚马逊部分区域,油气勘探、采矿活动和基础设施规划正逐步靠近原住民领地,甚至与保护区和居住区产生重叠。对于社区而言,意味着领土完整、文化空间和日常生计受到直接影响。

当 COP30 聚焦森林金融与自然解决方案时,社区所感受到的则是资源活动的实际推进。这种「政策讨论—现实感受」之间的差距,使风险在社区层面高度集中,空间压强的累积,使社会行为从表达转向行动。

4、现行参与机制无法有效承载这些结构性压力

原住民在气候治理中的正式参与仍面临明显限制:他们难以进入谈判文本形成的关键环节,在土地、能源、金融等核心议题上缺乏稳定的制度化参与渠道,而 FPIC 等程序性保障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深度不一、缺乏可预期性的问题。社区关切难以在制度内被充分吸收和回应。原本应在制度内消化的分歧,被迫在制度外表达。行动并不代表激烈态度,而是治理结构承载力不足时最常见的「替代通道

秩序重写:

气候多边主义的下一版图

COP30 的两次现场行动,与谈判室内围绕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损失与损害资金、债务与气候金融等议题的紧张讨论形成鲜明对照,也让全球气候治理的结构性裂缝在贝伦集中显形。

会场内,各国围绕资金责任、规则设计与执行机制展开反复争执,暴露出现有体系在资源分配与治理秩序上的失衡;会场外,原住民、青年与地方社群则以无法被制度完全吸收的方式,表达对土地、安全与决定权的迫切诉求。

南方国家在谈判中要求的是更加公平的规则设计,原住民呼吁的是对自身未来拥有实质性的决定权。无论来自国家还是社群,一种共同的力量浮现:随着自然金融体系扩张、能源与资源结构加速转型、地方社区组织力与国际网络不断增强,原住民与地方社区正从「受影响群体」走向气候治理的实际决策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存在于抗议中,也穿透在各种会议议程内外。性别群体、青年组织、原住民联盟、城市网络与地方政府,正共同推动一种「去中心化」的气候多边主义:不再依赖单一国家推动,也不再局限于正式谈判场域,而是由森林、城市、社区与跨社群网络共同构成新的治理框架

气候治理的未来既不会在协定会议中重生,也不会由某一个主体主导,而是在一次次被共同承担的行动中逐渐成形。治理结构正在发生深层重排,而企业,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新的权力几何之

总结

在这样的格局下,企业的竞争力也在发生深层转变。资源规模与投资速度固然重要,但治理能力、协作能力和在地化能力正逐渐成为衡量长期韧性的核心指

具备前瞻性的企业通常能够在项目早期融入社区治理逻辑,推动程序性保障在执行端落地;对资金结构、土地权利与地方政治经济的关联做出系统性判断;并建立透明、持续的沟通机制来支持长期的社会许可关

面对不断演化的气候治理体系,企业的关键任务在于找到自身在多主体格局中的位置,构建能够支撑长期行动的协作框架,并在政策、金融与社会三条结构线上保持稳定的判断力与行动力。掌握这些要素的企业,将更早具备在下一轮全球绿色转型中取得战略领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