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非洲是下一个增长极」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在战略规划中反复提及的判断。在高增长预期的驱动下,一套看似成熟的路径逐渐流行起来: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辅以资源开发与政府合作,期待由此快速撬动市场与就业,形成经济带动效应。
但这些看似理性的设定,正面临现实的反噬。大量基础设施在投入使用后长期空置,项目运营未能有效接轨市场,社区关系频频紧张。曾被寄予厚望的增长动能,在落地时屡屡「失焦」。
问题不在于非洲有没有潜力,而在于我们是否真的理解这个大陆的增长逻辑。非洲不是「某种模式的下一个试验场」,而是一个拥有独特节奏、结构与生态的复杂市场系统。它既无法被套入现成模板,也不会自动复制某种成功叙事。

*本文内容节选自《出海非洲:再次看见金字塔底层的财富》完整版付费报告。我们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出发,系统解析非洲市场结构与人口潜力,识别未来十年的关键增长机会,拆解中国企业常见的三大认知陷阱,并提出适应非洲语境的增长策略与落地路径。

过去 20 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了大量铁路、公路、电站、工业园区等项目。建设速度快、工程质量高,一度被视为中国对非合作的核心优势。但今天,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建了」不等于「用了」,更不意味着「增长了」。
以埃塞俄比亚为例,十多个工业园在中方支持下迅速建设,试图打造新的制造业基地。但配套不足、招商不畅,使得多数园区产能利用率徘徊在 50% 左右,厂房长期闲置。基础设施的「空转」不是偶然,而是需求端模糊、产业链断层和本地配套能力不足的综合结果。
再如跨国交通项目中的常见困境:部分铁路线路虽然如期建成,但因票价高、客流少、货运能力未能有效承接产业,导致「通车即亏损」。部分项目被地方称为「展示工程」,表面壮观,实际效用有限。
这类现象,在尼日利亚、安哥拉、赞比亚等多国并不罕见。世界银行报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有 30% 的公路和 60% 的铁路项目,投入使用五年内便陷入亏损或运力滞留状态。问题并不在于基础设施是否重要,而在于「建什么、建给谁、怎么用」的逻辑链条被简化为「只要建了,一切都会来」。
本质上,这是「基建即增长」的路径依赖——以为「硬件搭好」就能自动拉动经济,而忽略了「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基础设施只有与本地产业、就业、人才、消费需求深度嵌合,才能发挥真实价值。

非洲不是一个统一市场,而是 54 个国家、54 种政治体系、54 套法律框架、上千个语言文化系统拼合而成的复杂网络。过去,企业在操作中习惯以「非洲市场」为整体,期望用一套打法解决多个国家的商业落地,但现实完全不同。

首先,不同国家的政治与治理结构差异巨大。例如卢旺达和摩洛哥等国近年改革成效显著,被评为营商环境优越的国家;而刚果(金)、苏丹等国则因安全风险、腐败问题频繁出现在高风险名单中。一些企业即便与政府层面达成合作,仍难以顺利落地,是因为项目推进常常受制于地方执行能力、政策连贯性和社区关系紧张。
其次,区域市场缺乏统一通道。尽管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已启动,但很多国家间的关税壁垒仍未完全消除,市场依旧高度割裂。企业若按中国市场一体化的逻辑推演,很可能在多个国家遭遇「碎片化困境」:供应链中断、物流体系脱节、标准法规不兼容,造成资源浪费与效率低下。
再次,文化误判与沟通障碍亦频频造成反效果。在多个中资项目中,因未能有效对接本地社区利益,项目被迫中止。例如在肯尼亚的部分工业项目中,当地居民因征地补偿争议而发起抗议,迫使项目停工;在赞比亚,一家矿企因工人待遇问题遭遇工人罢工与媒体批评,企业品牌形象一度受损。
这些事例说明,将非洲视为「可被填补的空白市场」,是一种深层的认知误区。企业不是「前来赋能」的单向者,而必须成为「深度协作的生态参与者」。

如果「输出式建造」已经难以为继,那么什么才是更可持续的路径?答案是:企业需要从「落地一个项目」转变为「嵌入一个系统」。
越来越多企业正在尝试「轻资产+服务+本地合伙人」的组合模式,在非洲以灵活、小规模、模块化的方式进入市场。相比于单一大型园区,一些企业转向设立多个小型服务节点,嵌入本地批发网络、移动支付生态、社区教育系统,与在地社会形成「正向循环」。
传音手机在非洲的成功就源于「高度本地化」与「深度渠道嵌入」。传音不仅在产品设计上针对非洲用户的用电、肤色、美颜需求进行优化,还依赖成千上万的小型分销商、修理店和流动摊贩构建销售网络,真正「贴着市场呼吸」。
在能源领域,一些中国企业也开始通过与本地金融科技平台合作,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分期购电」的光伏服务——用户每天通过 M-Pesa 支付几角钱,即可拥有一套太阳能照明系统。这种模式背后的逻辑是:产品设计、支付结构、服务交付、社区沟通,必须协同构建,缺一不可。
在价值链层面,企业也应更多参与 AfCFTA 等区域合作平台,推动区域标准、供应链联动与本地人才培养,共建市场生态。这不再是「项目落地」的概念,而是「系统扎根」的逻辑。

非洲的市场潜力毋庸置疑:拥有全球最年轻的人口结构,2030 年前新增劳动人口超过 2 亿;移动支付与数字服务爆发增长,东非国家已成为全球移动钱包渗透率最高的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中产阶层正在逐步崛起。但这些增长,并不会自动兑现为「熟悉的成功」。
非洲不是过去的中国。真正成功的企业,不是复制了多少,而是是否能「用得起、用得上、用得久」。不再是「建多少」决定商业价值,而是「谁能理解当地的语言、生态与关系网络,谁就有机会构建新增长」。
非洲不是「被扶持者」,而是「共同建设者」。出海的第一步,不是落地一个项目,而是进入一种新的理解结构。对中国企业而言,这也许是一次更深刻的能力重构:从供应链能力,到组织弹性,再到系统协作能力。
与其问「非洲是不是下一个中国」,不如问:我们能不能走出中国,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共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