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月 14 日凌晨,刚果(金)马涅马省卢布图(Lubutu)地区的一座金矿突发武装袭击。一名中国公民不幸身亡,一名当地警察也在交火中被击毙。事发矿区被当地称为「Zwa idée」,是该地区的典型金矿聚集地,也是冲突矿产风险最高的区域之一。
这是一次被各类「地缘安全」红线所标注的事件:发生在刚果(金),一个以冲突矿产著称的国家;地点是金矿,一种被联合国与 OECD 长期纳入高风险供应链清单的资源;死伤者包括中国企业员工,意味着风险已不是地缘新闻,而是经营现实。
本文尝试从认知误区与制度盲区出发,解构冲突矿产背后的系统性风险,并提出五项可落地的行动建议,帮助企业真正建立起应对不确定性的结构性能力。*本洞察来源于 MSC 与全球某智能电动汽车公司的合作项目
「冲突矿产」这个词,很多人听过,却很少真正理解它意味着什么。
*在前期的「冲突矿产系列文章」中,我们曾系统梳理冲突矿产的定义、国际框架与政策趋势。如需回顾,可点击阅读:洞察 2025|新能源车企都在看的冲突矿产,究竟是什么?
但这起金矿袭击事件之后,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重新理解这个词的现实意义:
冲突矿产,不仅是某类原材料的代称,更是一类系统性风险的总和。
它并不只是钽、锡、钨和金(3TG)的别称,也不仅仅存在于法规条款或审计表格中。它往往产自武装冲突频发、执法失灵、非法控制的地区;而这些资源的交易过程,几乎总是与剥削劳动、环境破坏、人权侵害甚至暴力冲突密切相关。
在项目经验中,我们观察到企业在冲突矿产议题上,存在一些常见认知偏差。以下是我们总结的「四大典型误区」:

这些误区背后,反映的是企业在战略、流程和组织机制上的系统性能力缺失。我们进一步将其拆解为三个「风险盲区」。
企业的风险盲区
不是没有风险,而是没有看到它
如果说前文谈到的是外部世界对冲突矿产的误解与低估,那么在这部分,我们更聚焦企业自身系统性能力的缺失:问题并非「不知道」,而是「缺机制」「缺结构」。
在很多企业内部,冲突矿产常常被划归为「合规部」或「采购端」的责任。这种分类本身,便掩盖了它作为「系统性风险」的真正本质。我们在项目中频繁看到的现象是:
总部拥有政策文件,供应商能出具声明,但真正身处高风险区域的一线人员,却没有一套真正有效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机制。这种「形式合规、实操缺位」的断裂,正在累积为组织内部最难预警的地缘风险类型。
盲区一:风险识别机制缺失,战略系统断层
- 很多企业未设立「冲突矿产风险识别机制」,即便已知在涉矿区域开展业务,也未更新风险地图、人员部署逻辑、属地合作方式;
- 对中转国、贸易路径的「洗白」逻辑无从甄别,纸面声明与真实风险间形成真空地带;
- 冲突矿产被降格为合规问题,而未进入企业全球化战略讨论框架。
盲区二:一线风险感知能力低、机制缺位
- 在涉矿区域实际运营中,员工往往缺乏对「非正规武装势力」「治理真空」「矿权争议」这类非商业风险的判断能力。
- 很多中资项目甚至沿用的是国内工地管理逻辑或传统制造业驻厂思维,而在刚果(金)这样的地区,真正决定风险水平的,往往不是劳务外包效率,而是你是否了解当地的「非正式权力结构」。
- 实地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极少有企业对冲突升级情景建立过「事前响应流程」,多数只能靠临时撤离或外交协调。这并不构成「风控」,只能算「善后」。
盲区三:ESG 体系中「S」维度的结构性空心化
- 许多企业在 ESG 报告中重点陈述环保指标与节能降耗,却对「S」(社会)部分的安全、劳工、属地合作等内容轻描淡写,甚至直接「照搬行业通用模板」。
- 冲突矿产背后实际映射的是企业在全球经营中是否具备尊重人权、建设和平的能力与意愿,这既是对外的信任指标,也是自身安全边界的反向投射。
- 本质上,「冲突矿产」是 S 维度中最具穿透力的议题之一,它逼迫企业回答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为你的增长路径建立一套具备道德与战略双重韧性的治理机制?
类似的「系统性脆弱性」,在紫金矿业位于刚果(金)的另一核心项目——卡莫阿-卡库拉铜矿(Kamoa-Kakula)——中也有所体现。5 月 18 日,该矿东区发生多次不明矿震,导致冒顶片帮(顶部及侧壁岩石坍塌)。出于安全考虑,井下作业暂停,人员和设备撤离,未造成伤亡。紫金矿业表示,此次事件可能对 2025 年 52-58 万吨的产量目标造成「不利影响」。

企业该怎么做?
将冲突矿产纳入可持续战略「必答题」
金矿遇袭的悲剧提醒我们,冲突矿产并非只存在于报告与法规之中,它正一步步逼近企业「生死线」的现实坐标。
真正具备可持续韧性的企业,不是回避风险,而是建立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这意味着冲突矿产必须从一个「合规议题」上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变量:
战略视角:从「责任采购」迈向「风险韧性治理」
1、更新「风险地图」与进入策略
不再仅以经济机会或资源禀赋判断「是否进入」,而是将冲突指数、治理稳定性、社会信任等纳入决策维度,识别哪些资源地背后隐藏「冲突激化」的可能。
2、在 ESG 治理结构中嵌入「人身安全」与「属地风险」议题
将冲突矿产议题纳入S维度(社会)正式治理议程,形成董事会层面的战略讨论,而非留给可持续发展部或合规部门单独应对。
3、重构与属地的合作逻辑
在项目之初即设计多方对话机制,不以「中资项目」视角主导对话,而以「共享治理参与者」视角参与属地公共事务,建立社区信任与多利益方缓冲机制。
执行层面建议:五个必须立即启动的动作
1、标注高风险区域清单,纳入投资/运营决策流程
- 结合联合国专家组、OECD 指南、MSCI 评级等信息,内部建立「冲突矿产重点国家/区域动态库」;
- 将其作为门槛变量嵌入选址、矿权收购、承包工程投标等流程,不进入红线盲区。
2、升级供应链尽调流程,从点状核查走向链路穿透
- 不只验证矿源合法,更要溯源中转路径、贸易商资质,防止「洗白金属」流入供应链;
- 推动主要供应商加入 RMI(负责任矿产倡议)等国际框架,采用第三方审计或区块链追踪等技术手段,提升穿透力。
3、搭建跨职能「冲突响应协同机制」
- 法务、采购、安保、可持续发展、驻外单位等组成应急小组,设定冲突升级情景演练机制;
- 明确每个岗位在发生事件时的责任边界、信息发布权限、属地协调流程。
4、强化员工安全与应急响应体系
- 为驻外员工和属地员工配备详细的撤离路线、紧急联系方式、属地支持资源清单;
- 建立「风险教育+情绪干预+安全演练」三合一机制,将「预防+响应」标准化。
5、优化 ESG 信息披露,提升议题透明度与主动性
- 在ESG 报告中新增「高风险地区运营策略」章节,说明企业如何应对冲突矿产引发的治理挑战;
- 增加人权政策、社区协商机制、安全承诺等披露要素,让利益相关方真正看见行动。
总结
冲突矿产是企业在全球经营中,必须主动识别、回应、协商的复杂现实——涉及人命、涉及信任,也涉及企业对「增长代价」的重新定义。
这起事件本不该成为唤醒风险感知的代价。但我们仍希望,它能成为一个反思与修正的节点——促使更多企业将「负责任的采购」上升为「负责任的存在」,从供应链末端的清白,走向系统治理能力的构建。
对冲突矿产的态度,映射的是企业面对世界复杂性时的战略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