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企业与社会组织,是面对相同社会问题的不同呈现形态

阅读本文约需要 12 分钟

由于兼顾了社会组织与企业的经历背景,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之一,便是社会组织与企业是否要合作,该如何合作?当一个问题被询问无数次,它就反映出答案的重要性和稀缺性。所以,索性借此机会,跟大家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我的一己拙见,还希望抛砖引玉。

1

合作的原因

{面对相同的社会问题,不同的呈现形态}

社企合作是有必要的,但同时,我也想说社企合作是没必要的。

当我们谈到「合作」的话题,潜意识里「社」与「企」已经有了区分。其实在 MSC 的概念里,可以不用做刻意的划分,因为不管是企业还是社会组织,面对的都是相同的社会问题贫困、教育、医疗、就业等等。

broken image

△SDG 中提到的社会问题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改善

企业以盈利为导向,从而产生社会价值。比如阿里巴巴所解决的就业问题,是任何一家社会组织都不能做到的。社会组织原本就是因社会问题而诞生的组织形态,更偏传统、直接与落地。

所以在根本上,这两者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社会问题。这个角度而言,它们并非合作,而是一体。

又要把他们分开来谈「合作」,是因为它们组织架构、操作形式等的不同,使得最终达成的目标不同,从而对外的呈现形式有所差异产生了界限,它们就需要合作,而这便是社企合作的原因。

2

合作的重要性

{面对相同的社会问题,都存在各自的问题}

企业往往太过于把自己沉浸在商业形态当中,当被曝露在社会问题面前时,它们的角度总是不那么直接,更以盈利、经济为目标。对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便在于如何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企业却拥有丰富的领域资源:专业技术、管理能力、运筹资金……如何完成对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是社会问题给予企业的挑战。

社会组织的情况与企业恰恰相反,它们对社会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却不具备优良的管理架构和优秀的商业人才。所以如果能促成合作,相互借力,那企业就能让社会组织帮助自己去直接面对社会问题,且产出更有管理效率和商业意识的落地项目在过程中,企业更能获得商业发展必要的一些社会背书。

broken image

△社会组织从业人员面临的一些问题

这些都是社企合作所带来的重要收获。

3

意识的转变

{站在社会层面上,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知道了社企合作很重要,要促成合作之前,企业首先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分析自己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每个企业若要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必定对自己早已认知,只是不同的企业深浅不一。而 MSC 提倡,企业应该用更偏社会层面的眼光来审视,这有助于发现新的机遇。我们将对企业的认知分为这样几个维度:

broken image

抛开商业部分(因为商业远不止这么简单),仅从社会问题出发,就能产生全新的理解。比如政府关系,通常我们想到的模式是招商引资、企业给政府带来财政税收。而站在社会层面上,如果企业能解决当地就业、扶贫的问题,这就会与政府建立一种区别与传统的商业渠道,它更有粘性且也更有温度。

供应链、品牌、市场等其它维度都是一样,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在原来商业认知上加上更多社会角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与社会组织基于相同的话术产生下一步的推进和接触。

4

对社会组织的认知

{重点在于企业先认识自己}

社会组织在中国发展很久远,截至 2016 年 12 月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 69.9 万个。其中社会团体 33.5 万个,基金会 5523 个,民办非企业单位 35.9 万个。如此庞大的数据库中,各类社会组织都有不同的背景和形态。典型的有几种:草根的、有政府背景的、成熟品牌型的……

broken image

△我国各类社会组织活动领域的分布

第一类是草根型。很现实,从短期的回报率来看,企业都不太愿意跟这样的组织合作。因为这类社会组织还徘徊在生存边缘,变现能力较弱,需要企业的长期关注。不过,如果有企业愿意陪伴它们成长,也有可能将社会组织的困难转化为自我发展的机遇,获得更长远的回报。

第二类是有官办背景型。当企业,如国企、央企的目标是完成精准扶贫的指标,或是想要未来与国资委达成合作,都会优先选择这类组织,方式大部分为直接捐钱捐物。对企业来说,这种中规中矩的方式,不会担心负面影响,能产生回报。但回报又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当企业不能真正自我掌控项目,它就真的是在完成一个指标。

还有一类是偏成熟类型的社会组织。在我们实际的接触中,企业非常愿意跟它们合作,无论是国企、央企、还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社会组织自身的品牌效益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完善手法,都能让企业在品牌、市场上收获丰厚的商业回报。

但由于企业对于社会组织的认识不深,大部分也就止步与此。这远不足以支撑起企业能很好、很准确的定位社会组织。

就如之前在意识转化部分提到的,如果企业对自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那它就能对社会组织有更深入的利用。比如企业都在做志愿活动,若重新找到专业的组织和人力资源师设计一套融入企业培训、团建内容的优良系统,志愿活动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组织员工参与公益,而是可以既降低成本,又能提高员工认同感、凝聚力的高性能投资。

broken image

△渣打银行将团建内容融入到净滩活动中

MSC 之前帮助 Stella Artois 时代啤酒调研与开发的社会责任项目「为她满杯」,能够取得落地意义的成功,背后正是因为连接了最佳的社会组织。在项目设计之初,我们先帮 Stella Artois 时代啤酒梳理出企业核心需求有哪些,去除掉企业自身具备的,能自我满足的部分。其余我们再按照地域、资源、专攻领域及项目阶段等维度,从 MSC 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资源库中,一一进行匹配,最终才确定了建工、水安全教育等实施组织的最优解。

5

对社会组织的挑选

{具体到社企合作的能力要求}

即便企业已大体划分了想要合作的社会组织的类目,也还是面临着具体挑选的难题。或许,有几个标准可以提供给企业作为参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以帮助社会组织来完善自我,提升与企业的对话能力

洞悉商业人才

如今愈来愈多的商业人才开始在社会领域中寻找自我价值,这些人才注定会给社会组织带来革新式的变化:完整的组织、管理架构、KPI 体系。所以从社会组织是否能顺势抓住人才机遇,就能看出这个组织是否关心自己的管理、内部架构、筹资,它起到了以小见大的评判作用。

有效的资源渠道

这里面指代的渠道,有渠道本身,也有对从渠道中获取到的资源的管理,包括筹资、政府关系等等。现在一些社会组织的筹款大多来自政府的购买服务,有时甚至能达到 70%。这种单一的资金形态,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就极易产生生存危机,这对任何一种组织形态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所以企业要选定一家组织,就要去判读它是否有健全的资源来源:政府、基金会、公众,甚至是否可以自己进行商业运作,带来创收。

品牌理解能力

毋庸置疑,如今是个品牌竞争的时代。某种程度上,企业需要借助社会组织的品牌打造自身的影响力,促进提升企业形象的好感度和可信度,最终反哺到商业中,给企业带来收益。

但在实地的接触中,我发现一些社会组织,是想要构建品牌,但却不知道品牌是什么。我曾了解到民政部门每年都会给社会组织一些推广指标,但社会组织往往就是把 logo,介绍、微信二维码拼凑展示,仅此而已。虽然品牌建设确实是一件比较复杂和长期的事情,但也绝非如此的草率。品牌的效果体现都源自于社会组织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归宿。以此能力来衡量,企业要看的是社会组织上下是否有认同的基础,接下来才是传播渠道和形式。

共情能力

这是比理解对方情况更为深刻一种能力,你要去经历别人的经历,体验别人的体验,从别人真实的生活当中去思考自己的工作是否是有必要的,有价值的。并反思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不断改良。所以企业需要考量,社会组织是否只有一颗想要去服务、想要去做公益、想要帮助别人的热情,但却从不对这些帮助到底被不被需要进行反思。

broken image

深入一线,了解真实的需求也是 MSC 开展调研的基准

对社会议题的深刻洞察

很多时候,我们认识的社会问题真的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一回事。就像 MSC 一直强调要理清社会问题背后的逻辑,辨别这过程中参杂了哪些利益相关方,再去考虑怎么去解决。这样的思辨方式,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样。因此在选择阶段,并非仅单纯参考社会组织有多大规模,应该更注重社会组织是否有足够深刻的洞察和专业度。

6

小结

当然,社企合作的内容、形式、方法等等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迭代的。但无论怎样,有一点算是永恒的,那便是充分利用「社」与「企」内的资源,不遗余力地去解决社会问题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也是 MSC 多年来,促成项目合作时候最大的期愿。

*文章内容来自 MSC 高级咨询师 Simon 杨名在上海交通大学深圳社会组织培训中“社企合作”的主题分享

*数据来源: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7)、中国公益组织从业人员薪酬调查报告、民生事业发展统计报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