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洞察2025 | 从「说了」到「听见」,酒店气候倡导的分水岭在哪?

· 洞察2025
Section image

在越来越多酒店投入口号、培训和视觉物料,希望提升气候倡导影响力的当下,一个现象正逐渐显现:信息不少,但真正「被听见」的内容却有限。

造成这一落差的原因并不复杂。我们观察到,气候倡导往往受限于心理距离、行动门槛和身份感的错位。尽管大众对气候议题并不陌生,但常因感知遥远、行动路径不清晰,以及身边人参与度低,导致参与动机被消解,最终让倡导流于形式。

这提示我们:真正有效的气候传播,未必依赖信息量的堆叠,而在于能否建立人与信息之间的认知连接,激发出具体的行动意愿。如果酒店希望让倡导「留下来」,或许需要从理解人的感受出发,重新梳理沟通策略。

本文将聚焦三个环节——受众理解、策略设计、成效评估,结合酒店行业的现实经验和案例,探讨如何推动更有共鸣、也更有回应的气候倡导。

Section image

1. 成功案例的关键要素:为什么它能「留下来」?

众多被认为「有效」的气候倡导中,我们观察到一些共通的机制:影响可见、行动可选、参与可感。这些要素让倡导不再停留在口号,而能更深入地嵌入用户体验。接下来,是一些我们观察到的、有代表性的实践案例,也许能带来启发。

Hilton (希尔顿)

「Travel with Purpose」计划被认为是可持续传播的一个标杆,重要原因在于它构建了宾客可识别且可响应的行动机制。通过 App,住客可以查看自身的节水与减排数据,而绿色房型的专属标识也将抽象的环保行为具象化于住宿场景中,增强了行动的仪式感。

这种设计并非单向传递信息,而是引导住客在行为与意义之间建立联结,从而促进更持久的价值认同。

Section image

* 图源:希尔顿集团官网

The Brando Resort (白兰度度假村)

通过将零碳运营经验前台化,把可持续实践融入宾客的度假旅程。例如,宾客可以主动选择碳补偿方案,或加入珊瑚导览与环保讲座,在放松中拓展对环境议题的感知与理解。

对于度假型酒店而言,这种将可持续设计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的策略,不仅强化了品牌辨识度,也有助于建立更深层的客户情感连接。

Section image

*图源:The Brando Resort (白兰度度假村)官网

Patagonia (巴塔哥尼亚)

Don't Buy This Jacket 」活动是另一个被频繁引用的经典案例。与其说这是一场广告,不如说是一次系统性承诺的公示。

理性消费的呼吁背后,是企业在维修、回收和基金支持机制上的持续投入。行动与价值之间的闭环,在这一系列具体措施中得以完成。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图源:Patagonia官网

些经验虽然诞生于不同的文化和业态,但其背后的原则具有相当的可迁移性:将倡导设计为一个「可感知、可选择、可解释」的用户路径。

当人们能清晰地看到「我做了什么」与「我影响了什么」之间的联系时,气候倡导才有可能真正沉淀为日常行为。

2. 经验提醒:有哪些做法往往难以达到预期?

相比资源投入,气候倡导真正的挑战往往在于如何避免「好心办坏事」。一些看似有力的尝试,之所以效果不佳,往往源于忽视了用户心理的接受路径。

情绪震撼 ≠ 有效倡导

10:10 组织的《 No Pressure 》宣传片用爆炸隐喻激发环保行动的设想,在情绪层面强烈刺激了观众,却也因此遭遇公关危机。

该案例提醒我们:当倡导信息以恐惧或羞耻为主导,而缺乏明确的可行路径时,受众可能出现否认、排斥甚至情绪性回避的反应。

Section image

*图源:The Guardian

缺乏透明机制,难赢信任

Booking.com (缤客)的「Travel Sustainable」绿色评级系统,尽管出发点清晰,但在落地过程中因评分逻辑不透明、用户界面复杂等问题,引发了用户的不理解与质疑。

对于倡导而言,信息的「可信度」往往取决于其解释力与可操作性,而非数据本身的量级。

Section image

*图源:GSTC官网

脱离现实生活,难以唤起共鸣

长期使用“冰川崩塌”“北极熊”等遥远灾难画面,虽能短暂吸引注意力,但因缺乏与受众日常生活的联系和具体行动路径,容易引发审美疲劳和心理疏离感。在缺少切实解决方案的情况下,这种高威胁信息更可能让公众产生回避情绪,而非积极参与行动。

这些失经验并非全然不可取,反而揭示了三个值得警惕的传播盲区,在设计气候倡导策略时,企业或许可以从这些经验中,找到优化路径的线索。

只强调情绪,不提供路径:情绪激发是引起关注的起点,但如果缺乏明确行动指引,反而可能降低参与意愿。

只做标识,不做解释:绿色标签、环保评级若无清晰依据和上下文解读,可能引发误解甚至反感。

只传递倡议,不传达意义:倡导要真正落地,往往需要在「为什么要做」与「做了能改变什么」之间,建立起可信的逻辑链条。

Section image

许多气候倡导之所以难以真正产生影响,问题往往不在于信息量不足,而在于传播策略与人的心理感知之间存在脱节。真正被听见的信息,不只是内容准确,更需要同时激发认知理解、情绪共鸣和行为动机。

如果酒店希望让倡导更具回应力,以下四个维度可以作为优化方向:信息内容、视觉表达、传播路径与本地文化融合。

1. 信息内容:故事、数据与情绪的平衡组合

在酒店行业的气候传播中,我们常看到两类内容类型的「失衡」:要么只有故事没有数据,要么数据详实却缺乏情感连接。实际上传播更易建立共鸣的内容,往往同时具备三个要素:可信故事、核心数据与适度情绪。三者协同,可以帮助倡导信息更自然地嵌入用户理解中。故事化表

将气候影响具象化为人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拉近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例如,分享酒店员工家庭受到极端天气影响的片段,或记录社区通过节能改造改善生活品质的过程,都可以强化「这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的真实感。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演绎容易削弱可信度,真实的场景、姓名与地理位置往往更能建立信任。

Section image

*凯悦酒店在自家后院的「厨师花园」( Chef's Garden )采购蔬菜、香草和香料。图源:凯悦集团官网

数据表达应「软而清晰」

当复杂的数据通过图示、比喻或可感知的转化方式呈现时,受众更容易理解并接受。例如,与其陈述碳排放减少的吨数,不如转化为「减少的电力相当于3万个家庭一周用电」,帮助用户建立感知锚点。

Section image

*图源:悦榕庄集团 2023 ESG报告

绪引导应有「出口」

从视觉到语言,可采用「先冲击,后希望」的结构递进。例如,将「高温带来电网负荷崩溃」的画面,与「屋顶绿化带来温度缓解」的对比并置,不仅呈现问题,也同时传递解决方案,让用户看到参与的可能性。

2. 视觉呈现与媒介适配:让内容「看得懂」「看得进」「看得愿意分享」

在信息传播日益依赖视觉与媒介生态的今天,倡导内容是否被看见、是否易于理解,往往取决于其视觉策略与平台适应性。

强化人物线索与本地场景

对受众来说,本地员工在烈日中工作的照片,往往比遥远冰川的崩塌画面更具感染力。这类素材不仅更贴近现实,也更容易引发共情。

Section image

*图源:希尔顿集团官网

根据受众使用习惯定制媒介策略

分人分场」设计传播内容,能提升信息抵达率。比如,面对年轻用户,可通过短视频平台以快节奏传递核心观点;而行业从业者、管理层更可能通过公众号长文、沙龙、行业白皮书获取信息。

避免「灾难麻木」,提供「可行选项」

一味强调负面后果,可能引发焦虑或否认反应。通过问题与解决方案并置的设计方式,可以提升希望感与行动意愿。例如,展示极端暴雨场景后,紧随一张酒店部署雨水回收系统的图像,为读者构建「我能做什么」的认知路径。

3. 平台与传播路径: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沟通「我们要说的内容」

让气候倡导「进圈」「留痕」,不能依赖单点发声。信息

需要融入受众日常的信息接收路径中,成为他们愿意停留、转发甚至模仿的内容。

选择受众熟悉、信任的声音

传播效果不仅取决于内容,还取决于由谁来传达。在不同社群中,影响力人物各异:年轻用户信任环保 KOL ,社区居民信赖医生、宗教人物,员工则更容易回应一位明确表态的部门主管。

增强交互与社群感

通过标签话题(如 #绿色入住挑战)、线上测评或「绿色旅行日记」的 UGC 征集,酒店可以激发用户主动参与感,形成社群内部的「参与气氛」。

设计信息的「多层入口」

将倡导内容拆解为入门级知识、行动指南与深度信息等多个层级,能帮助不同认知阶段的用户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口,也有助于在传播中构建完整的理解链条。

4. 本地文化融合:从「全球语言」转向「社区语言」

将全球性的气候议题有效地嵌入本地酒店的服务场景与文化背景,是提高倡导认同感的关键环节。

相比强行灌输的环保语汇,更具文化温度的表达更容易建立情感连接。

语言与符号的在地化设计

例如,在云南藏区的生态旅宿中,可借助「护生」理念讲述生态保护;在岭南水乡,可以结合「水善利万物」的地域文化来讲解雨水利用系统;在城市酒店,则可从「为明天省下一度电」这样的实用型语言切入。

Section image

*悦榕庄集团旗下位于不同地区的酒店对于生物多样化所做的不同的努力。图源:悦榕庄集团 2023 ESG报告

将气候议题与本地关切挂钩

将绿色建筑设计与用户最直接感受的「房间更安静」「温度更宜人」连接起来,比单纯宣传节能更容易获得关注。

将倡导嵌入社区生活节奏中

过节庆活动、绿色市集、环保菜单等方式,让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而非作为一次性的外部活动介入。

Section image

评估一项倡导是否真正有效,关键不在于它传播了多广,而在于它是否在不同层级产生了可观测的影响。因此,建议围绕以下几个维度,结合自身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 认知与态度变化:观察倡导是否提升了受众对气候议题的关注度、风险感知和行动支持意愿。例如,是否有更多顾客认同「酒店应承担环境责任」?员工是否表现出更多了解或讨论气候议题的主动性?这些可以通过问卷、访谈或定期的焦点小组收集趋势数据,辅助判断影响深度。
  • 行为转化率:重点关注倡导是否促成了具体行动的发生。例如,有多少客人选择参与「绿色入住」?员工报名节能活动的人数是否持续增长?是否出现了顾客主动询问环保选项的情况?这类数据通常可以通过系统后台、登记记录或现场反馈机制收集。
  • 系统性变化:若倡导目标更侧重于推动制度性变革,这一层面的衡量同样重要。例如,是否促成总部将气候议题纳入年度可持续目标?是否影响了供应链绿色标准的制定?这些变化虽然通常滞后,但一旦发生,对长期转型影响深远。
  • 媒体与舆论反馈:评估倡导是否进入公众议程,可通过媒体报道数量、社交媒体话题热度与讨论质量来判断。除了关注传播量级,建议也留意舆情的情绪倾向与语境走向,从而更好理解公众反应。

在实际操作中,酒店可以结合自身的倡导目标与资源条件,设定差异化的 KPI ,比如:达到 X 人参与气候挑战、提升 Y % 的顾客知晓率、或获得 Z 次主流媒体报道等。这些量化目标不仅有助于回顾成效,也为未来的优化方向提供参考。

为帮助酒店更清晰地制定评估方案,以下列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涵盖从短期输出到长期影响的不同层级:

Section image
Section image

有效的气候倡导,不在于声音的大小,而在于是否真正被听见、被记住,并最终促成某种行动。它更像是一项系统性设计:从内容的选择到呈现方式,从唤起关注到维持连接,从一次触达到长期关系的建立,每一个环节都值得被有意识地设计与优化。

对于酒店而言,这不仅是传播方法的调整,更是一个思维模式的转变:如何更关注受众的视角,讲他们听得懂、愿意听、也有参与空间的故事。

每一次沟通,都是在尝试为公众与气候议题之间搭建理解的桥梁。或许无法立刻抵达终点,但可以让这座桥不断更坚实、更有方向感,也更值得被信任与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