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最「常被谈论」的群体莫过于所谓的中等收入人群。他们看似庞大,却又模糊:不同研究对 2012 年规模的估计从 7.7 % 到 54 % 不等;对 2025 年的预测也横跨 19.8 % – 59.4 %。仅用「收入」这把尺子很难标注他们真实的资产负债、职业流动、地域迁徙与消费心态。
传统标签的模糊性正在拖慢品牌与企业决策——唯有回到「真实个体」,才能对症下药,找到真正的创新与增长入口。
本文作为系列文章第一篇,将通过拆解传统收入标签、还原三类真实中等收入群体的脆弱底色,从而为后续三篇——挖掘他们的深层焦虑、追踪经济下行下的消费转变、以及指导品牌如何赢得收紧的信任边界——奠定共识和框架。
*本洞察来源于 MSC 与全球领先消费品企业的合作项目。
概念为何失准?
——收入维度的局限
- 中等收入群体的概念主要从经济角度出发,所包含的群体属性较为复杂
中等收入群体概念在经济学领域很常见,通常以收入为维度来划分,是指收入「居中」的那个群体。引入地域、职业、年龄,甚至可支配收入等指标后,该群体会派生出许多标签化的群体,如:新蓝领、小镇青年等。
- 中产阶层则相对多维地描述了在各方面都处在社会「居中」位置的群体特征
中产阶层概念更多地使用于社会学领域,其含义更为复杂,除了收入的维度,随着社会变迁,财富多寡、职位特征、教育程度、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自我认同感等都在考量视域之内,对各项指标赋权以后测算的结果在社会各阶层里「居中」者即为中产阶层。
单纯用收入标准给人贴「中产」或「中等收入」标签,天然遗漏了资产负债、社会保障与流动路径这些决定性因素——也就无法捕捉真实需求差异。
真实画像
三大原型+脆弱底色

他们拥有着共同的「脆弱性」:
- 阶层跃迁难度高——年收入 20 万被视为「门槛」,过去 8 年从小康跃升至富裕的比例远低于小康→宽裕小康。
- 宏观风险敏感——经济增速放缓或疫情冲击都会让该群体迅速跌回低收入区间。
- 社会保障缺口——农民工、蓝领缺乏完善社保与公共服务,抗风险能力弱。
他们的收入看似相仿,但资产净值差距可达 5–8 倍;最显著的是房贷与社保。
- 蓝领:< 30 % 有社保;若被裁员,将立即失去医保与住房补贴。
- 新市民:社保覆盖率 ≈ 70 %,但教育支出挤占储蓄;突发疾病极易透支。
- 二线新富:社保+商保齐备,资产净值最高,却担心「职位天花板」与宏观衰退。
传统标签失灵的深层原因
驱动传统标签失灵的原因,可归结为四条互相关联的力量:
- 统计口径混乱:研究者既用绝对收入,也用相对收入区间来丈量「中等」,结果 2012 年至 2025 年的规模估计跨度从 7.7 % 到 59.4 % 不等,难以提供可操作的市场基线。
- 经济分化加剧:三四线城市中档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2010–2018 年年复合增速达 38 %,显著高于一二线城市的 23 % ——宏观增长的差异直接决定了该群体在不同区域的扩张速度。
- 资产结构差异:即便收入相当,新蓝领、新市民、二线新富在负债水平、房贷压力与社保覆盖方面截然不同,导致消费与风险态度完全分化。
- 流动性与脆弱性并存: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薄弱,使他们「上得快、跌得也快」;疫情等外部冲击往往首当其冲地把人从「中等」打回低收入区间。
理解「脆弱的向上力」
中等收入群体外表看似稳固,实则在安全感、自由度、认同感三个维度上都处于「易碎」状态——
- 向上:他们借由消费升级、城市迁徙、技能与教育投资,不断为自己和家人争取更好的生活;
- 向下:一次裁员、一次大病或一次宏观冲击,就可能让他们迅速跌出「中间」。
对企业而言,真正的领先来自更早识别并同理这种「脆弱的向上力」:谁能率先洞察他们微妙的焦虑与欲望,谁就能在产品、服务与沟通上精准卡位。
下一篇文章,将直击他们表面稳定背后的深层焦虑——拆解在这种张力下,中等收入者如何做消费与理财决策,以及他们真正渴望的安全感、认可感与成长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