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一篇中我们提到,酒店体验正从功能走向情绪,从「住得好」迈向「住得值得」。越来越多住客在意的不只是有没有健身房、SPA、空气净化,而是这些设施是否真的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恢复状态,或者,让他们在一次短暂停留中感到被理解。
但回望行业,尽管「身心健康」成为酒店的常见选项,它往往还只是「配套」,而非「主角」;是设施层面的添加,而非品牌体验的深度延展。这篇文章不预设标准答案,而是提出一个值得从业者思考、消费者共鸣的方向:如果舒适是基础,健康能否成为下一个情绪价值锚点?
我们将以对行业现状的真实观察为起点,结合头部酒店正在尝试的案例,提出一个或许尚未主流、但值得被看见的方向:身心健康。
从行业整体来看,大多数高端度假酒店已普遍配备健身房等基础健康设施,并逐步拓展瑜伽、冥想等养生类服务。但能够提供定制化健康服务的酒店仍属少数,多数体验停留在标准化层面,引入数字健康技术(如个性化健康计划、营养咨询、可穿戴设备与实时监测)的尝试尚未广泛铺开,也尚未形成行业共识或明确趋势。
不过,我们也观察到,一些品牌已开始围绕用户的具体关注点做出回应,为「健康体验」提供可借鉴的落地方向与实践参考。

有健身房、有瑜伽、有 SPA……但我不知道我该选哪个,也不知道用完之后对我到底有没有好处。——受访者 A
在对用户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反复听到类似的反馈。许多住客并不缺少选择,而是缺少判断标准和引导方式。他们期待的不是更多功能,而是更贴近自身状态的建议:谁能告诉我什么适合我?这套体验对我的压力、睡眠、饮食有哪些具体帮助?回到生活中,我还可以怎么延续?
这种「使用指导」的缺位,也正在成为酒店体验中的落差来源。不是用户不在意健康,而是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也正因如此,我们观察到一些品牌正尝试将健康服务从「开放式菜单」转向「结构化引导」:
- 世界各地的四季酒店提供一系列由专家设计的多样化计划,滋养身、心、营养和睡眠,邀请客人沉浸在植根于当地传统的自我保健仪式中,体验历史悠久的健康实践和多感官体验。从以欧洲宁静风景为背景的变革性呼吸,到注入泰国植物成分的恢复性睡眠仪式,每一次旅程都专为支持整体健康而量身定制。

*四季度假酒店 Sensei Lanai:与四季科学合作伙伴 Sensei 共同设计 WHOOP 追踪、行为咨询和水疗疗法,使用生物识别数据和专家见解来重置昼夜节律并提高睡眠质量;图源:四季度假酒店
- Hyatt 在客房电视与 World of Hyatt App 中提供 Headspace 冥想、助眠与色噪内容系列,用户无需额外付费或操作即能开启。这一做法将健康关怀与客户情绪需求精准绑定,让住客切实感受到「酒店懂我的状态」,比单纯设施更有效地强化情绪认同感。

*正念老师之一 Dora Kamau 和睡眠专家 Aric Prather 博士主演的五集体验系列可在部分凯悦酒店的客房内通过 Headspace 应用程序使用;图源:Hyatt
这些做法并不试图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回应了用户「希望被理解、希望有人带我进入状态」的心理期待。这种转变的价值不在于「多了一项服务」,而在于让用户愿意迈出第一步——主动使用、主动信任、主动延续。

不是说来一堂课就走了,我希望这些体验能真的变成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受访者 B
越来越多住客在旅途中接触到身心健康服务后,会产生一个延续性的期待——这些体验能否带得走?是否能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再满足于「尝一尝」,而是希望「从这里开始,改变一些什么」。
这种期待的背后,是用户对健康方式「可复制、可坚持」的渴望——课程是否提供后续建议?是否适合和孩子一起做?有没有可以带回家的练习方法?有没有足够简单,让我在家也能继续?
在这个方向上,我们观察到一些酒店开始尝试提供更「日常友好」的健康内容:
- 悦榕集团在普吉岛设立了 Nature House 健康教育中心,提供多种整体健康课程,面向公众和专业人士。课程内容包括:DIY 有机身体磨砂、反射疗法入门、泰式草本按摩技术等,住客不仅能参与,还能学会如何带回家复用。此外,专业人士还可获得泰国教育部和公共卫生部认证的亚洲按摩技术和草本科学课程。

*Nature House;图源:Banyan Group
- 奥克兰 JW 万豪酒店定位为城市健康圣地,设有 220 平方米的健康中心,提供整体康复护理和沉浸式放松体验。宾客可享受 14 米室内恒温泳池,能够欣赏海港全景;冷热疗法区域包括冷水池、干桑拿和蒸汽室;装备齐全的泰诺健健身中心还提供按需个人培训服务。此外,酒店的健康礼宾服务团队会根据每位宾客的入住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体验,酒店还计划于 2026 年推出声音疗愈和沉浸式健康工作坊。

*奥克兰 JW 万豪酒店;图源:travelandtourworld
- 音昱水中天作为大型的近郊康养中心及正念社区,以融贯东方智慧与西方科学的正念生活体系,不仅为宾客提供全新的整合健康体验,还注重构建「健康与多元包容」的品牌文化,聚焦「身心共养、人文关怀、社区营造」三大议题

*苏州·第 10 届疗愈艺术节与音昱水中天环保骑行社群
在这些尝试中,身心健康服务不再是酒店中的「一个项目」,而是一种可以被住客主动带走、重复、传播的体验资产。而当用户愿意带走的不只是情绪记忆,而是具体做法和改变,这本身就说明:酒店已经从短暂停留的场所,开始进入用户长期生活的轨道。

我愿意为健康买单,只要我知道这是为我自己好。——受访者 C
在消费趋于理性、体验趋于同质的背景下,许多用户在选酒店时,其实在寻找一个情绪的锚点——这家酒店,是否让我觉得「我被照顾了」?
对 C 端住客来说,越来越多高端客户愿意为优质的健康体验支付溢价,尤其当服务可以体现「对我当下状态的理解与引导」;对 B 端企业客户而言,健康服务已被纳入组织员工福利的一部分,成为高压岗位恢复机制与员工体验管理的重要环节。
而用户对「健康体验」的这份情绪价值感知,也正推动酒店品牌重新定位其在整个服务链中的角色:
- 从后台保障走向前台表达:健康不再只是运营端的支撑,而是被整合进品牌语言和情绪连接中;
- 从功能设施走向价值认同:用户识别的不再是「有没有」,而是「是不是为我考虑过」;
- 从服务附加走向组织战略:健康与 ESG、DEI、雇主品牌等指标联动,成为组织责任感的一种表达形式。
当住客从一次疗愈体验中感受到「这家酒店是真的在乎我」,这种心理上的联结,比任何一项标准化服务都更容易被记住、被传播、被复购。

在高端酒店趋于设施同质化、体验竞争加剧的当下,功能依然是构筑用户满意度的基本盘,但也正因为如此,它越来越难成为品牌差异化的唯一支点。真正让人留下记忆的,是那些超出功能、进入感知的细节:一场睡前正念练习、一份平衡身体与情绪的餐食,或是一段静下来听见自己内心的空间体验。
「身心健康」目前并没有形成成熟的行业范式,它也不可能成为每家酒店都必须走的路。但它的确正被部分品牌视为重新定义情绪价值、延展服务边界、连接员工与住客情绪的长期路径。
在未来不确定的消费与组织世界中,我们相信:不是所有答案都需要立即给出,但总有一些方向,值得被提前看见、被有意识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