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洞察2025|增长受限、减碳焦虑,企业突围的关键在于怎么「算」

· 洞察2025
broken image

财务指标收紧、减排压力加码,越来越多企业正走入一个熟悉却棘手的场景:一边是业务部门对降本增效的紧迫要求,一边是 ESG/战略团队面对的压力——「既要绿色,又要增长」,该怎么选?

真正的破局点,也许并不在于「选边站」,而是重新理解气候行动的价值本质:与其把减碳视为支出,不如将其作为优化财务结构、提升企业韧性的战略工具。

本文将深入拆解企业在设定碳目标和测算成本收益中的常见误区,并提出一套从认知、排序到量化的三步评估框架,帮助企业在现实约束下走出「两难」,找到真正可落地、可创造价值的气候应对路径。*本洞察来源于 MSC 与国内某知名乳制品企业的合作项目经验

测得太高,

可能是算错了

在我们与多家企业的调研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评估科学碳目标(SBTi)时,许多企业普遍面临成本测算上的典型误区。

以一家大型消费品企业为例,其初步测算结果显示,为实现 SBTi 设定的1.5°C 减排路径,需要在未来五年内投入超过 5 亿元用于生产线改造、新能源替代与碳抵消等环节。这个数字直接引发了管理层的质疑,战略部门甚至一度暂停了目标提交流程,担心落地难度过高,拖累主业发展。

但进一步介入复核其测算模型后发现:企业所参考的业务增长预测过于激进,碳抵消价格采用的是欧盟交易市场(EU-ETS)的高位价格,且未计算节能技改可能带来的中长期节约效益。也就是说,这笔「看似天价」的减碳账,其实是算错了。

企业之所以觉得「减排无法承受」,问题并不在于目标本身,而在于对路径和成本的认知尚未走出误区:

1、碳排放基准预估偏高

许多企业的碳排放测算基于过于乐观的业务增长假设(如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15%),以此推算出的排放基线迅速抬高,导致后续测算中所需减排量和投入成本「水涨船高」。

但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的业务发展可能也是未知的,需要企业对自身业务发展和影响因素保持敏锐,关注碳目标和投入层面的更新。

2、减排举措未充分考虑节约效益

虽然许多企业对减排投入进行了详细测算,但往往忽视了减排措施带来的节约效益。以一家电子制造企业为例,在初步制定减碳路径时,他们对厂区锅炉系统、电力驱动设备等进行了详尽的替换成本测算,但并未纳入能效提升后每年可节省的电费、蒸汽费与维护支出。

实际上,低碳转型不仅是支出问题,合理的投入和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够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约。

3、碳抵消的成本与依赖风险:高估价格与合规隐患

  • 成本显著高估:许多企业错误地以欧盟碳交易系统(EU-ETS)价格(约 500 元/吨)作为碳抵消单价参考,而自愿碳市场(如 VCS)的实际价格仅为 20-50 元/吨,导致成本被高估约 10 倍。需注意的是,碳抵消是纯费用支出,企业应优先探索低成本减排方案,并控制碳抵消占比,避免不必要的财务负担。
  • 过度依赖的合规风险:调研显示,企业普遍计划通过碳抵消实现 40%-50% 的减排目标,远超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允许的 5%-10%。这种依赖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违反法规。

2024 年 1 月欧洲议会通过的《赋权消费者实现绿色转型指令》(ECGT)明确禁止企业通过碳抵消宣称产品「碳中和」「气候中性」等环保标签,否则将因「洗绿」被处罚。类似受限标签还包括「气候净零」「有限碳足迹」等。

4、碳目标 ≠ 科学碳目标(SBTi):概念混淆导致测算偏差

许多企业在设定减排目标时,并未严格区分一般碳目标科学碳目标(SBTi),导致测算方法不准确。

一般碳目标:可能基于企业自主设定的减排比例(如「2030 年减 30%」),但缺乏科学依据,容易低估或高估实际需求。

科学碳目标(SBTi):基于气候科学和行业基准,要求企业减排路径符合《巴黎协定》的 1.5°C 或 2°C 温控目标,通常比自主目标更严格,但测算方法更精准,避免过度投资。

误区从何而来?

其根本,企业在碳目标成本测算中出现误区,主要源于内部对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尚未达成关键共识。

体来说,一方面,许多企业高层和相关部门对低碳转型的紧迫性和长期价值认知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从财务的角度气候气候风险/机遇究竟会对企业产生哪些影响。

broken image

亚马逊在 2020 年宣布加入 SBTi,并承诺到 2040 年实现净零排放,但其 2022 年披露的数据显示,尽管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 90%,其自身运营碳排放仍增长 44.7%,而供应链(Scope 3)排放增速更高达 37.8%。由于未能按时提交符合 SBTi 标准的科学减排目标,尤其是对供应链排放(占其总排放的绝大部分)缺乏有效管理,亚马逊最终在 2023 年被 SBTi 公开除名。

另一方面,由于低碳转型涉及复杂的技术、流程和资金投入,一些企业在实施路径上缺乏清晰的规划和有效的资源支持,导致对其可行性的估算存在偏差。

broken image

某电子企业因未评估光伏技术的适配性,盲目投资自建光伏电站,结果因地域光照不足导致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未达 SBTi 要求,被迫追加储能设施投入。

从误区到破局:

企业如何科学评估碳目标?

1、从战略全局识别气候相关问题与机遇

broken image

2、优化应对节奏与投入,明确行动优先级

broken image

3、锚定重点风险点,量化投入与回报

broken image

总结

当财务红线与气候目标同步收紧,企业更需要一套能够看清风险、算清回报的评估方法。不是为了迎合趋势,而是为了在资源有限的现实中,做出更稳、更有远见的决策。

通过系统评估碳成本、合规压力与技术替代回报,企业不仅能够避免资源误投与目标失焦,更能在战略决策中,把握韧性与增长并存的机会。

真正拉开差距的,不是目标设得多高,而是谁能算得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