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在双碳的政策与全球减碳趋势下,碳中和碳达峰不仅仅是遵守一套新的规则和期望。我们相信,它将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下一个前沿,也是未来。
我们的洞察来源于《碳中和,行稳致远步——中国民营企业碳中和践行现状调研报告》。我们将通过系列文章和大家分享调研发现,本文作为开篇,在深究民营企业碳中和行动践行现状之前,先和大家看看目前民营企业在碳中和目标设定的清晰、透明及雄心程度如何。 *文末附报告获取方式,同系列第二篇「行业碳中和现状分析」和第三篇「优秀企业案例分析」文章,将在后续更新。


2020 年 9 月,当国家提出争取 2030 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努力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后,「碳中和」一词在中国快速流行起来,成为各行各业都热烈讨论且跃跃欲试的热点内容。


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政府自 2020 年起就不断地出台与碳中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碳交易市场的搭建、运行,给予企业补助,鼓励企业加快低碳转型。


在此过程中,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原生力量,他们对于碳中和的认识理解、响应速度、践行力度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3060 双碳目标」的达成。


因此 MSC 咨询通过桌面研究收集了大量相关数据和信息,详细了解各行业民营企业碳中和目标设定及践行现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对国内企业碳中和践行情况的初步调研后,可以清楚看到目前互联网、科技、消费品与汽车行业在碳中和转型步伐较快且已初有成果,而能源行业作为各行各业减碳的根本动力,其碳中和的践行现状也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内容。


因此我们将重点看以下五个行业中民营企业的碳中和行动现状:


1、汽车

2、互联网

3、科技

4、能源

5、消费品



什么是负责任的

「碳中和」目标与行动?


负责任的「碳中和」行动是指企业在全球碳减排目标的框架下,通过使用绿色清洁能源、碳汇、节能减排等方式减少、抵消企业自身甚至是价值链上的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

参考绿色和平对企业碳中和行动的追踪维度,形成以下考量企业碳中和目标设定详实与雄心程度的标准:


Image


而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不够负责任」的碳中和目标


例如,虽然企业提出了碳减排承诺,但是具体碳减排的范围、实现年限并未提及,也没有详细的碳减排规划。而实际上,目前开展碳排放源盘查、公开自身碳排放量的企业也并不多。



企业碳中和目标设定现状


 碳中和目标时间线:

 整体行动缓慢 


在碳中和目标设定上,有明确的目标达成时间线是衡量这个碳中和目标是否靠谱的首要关键。企业会因为实施碳减排措施的时间、资源、资金成本等因素导致碳中和目标的时间差异。


从横向行业比较而言,行业内设定碳中和践行目标的时间较一致。但目前整体国内民营企业的碳中和行动步伐缓慢,尚未意识到及时转型的必要性。


Image


 碳中和目标详实程度:

 只有科技行业的碳中和承诺「言之有物」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民营企业中只有科技企业设定的碳中和目标是包含明确的时间线、减碳范围等内容。


而近 80% 的调研企业在具体目标、达标时间和行动范围等实质性内容表达模糊。其中减碳任务最重的能源行业和产品消耗率最高的消费品行业目前的碳中和目标设定现状最令人担忧。


Image


当然,不同行业的企业面临的碳排放挑战和可行的碳中和解决方案都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所做出的碳中和承诺也会有所不同。


而民营企业尽管从政策端感受到了自身低碳转型的压力,但是目前国内碳中和的相关行动也处于初步阶段,企业制定低碳转型方案需要付出一定的学习成本,因此大部分民营企业处于「走一步算一步」阶段。


 企业碳中和践行概况:

 碳中和行动无法再「独善其身」


碳中和行动涉及到整个社会的能源、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等方面,因此单个个人或企业的碳中和行动很难独善其身。目前企业仍专注于内部的碳减排行动,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低碳转型的关注度与支持力度非常薄弱。


Image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国民营企业在达成碳中和目标时最大的难点是:


1、无法与供应商一起合作制定碳中和目标

2、不能或不愿共享碳排放信息

3、低碳技术缺失、难以找寻或性价比低

4、难以建立全链条的碳足迹追溯体系



总结


纵观此次调研的民营企业,在碳目标的设定上整体比较保守,与行业内的领先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但随着碳中和的政策法规、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等,企业践行碳中和行动的认知门槛与行动成本都会相应降低。


民营企业需要设定科学、可衡量、透明的碳中和目标,在目标指引下有序地落实自身的碳中和行动,否则可能会面临来自政府、社会、消费者等多重拷问。


本篇是民营企业碳中和践行第一篇,希望可以从目标设定这一视角与大家分享我们的调研结果,同系列第二篇「行业碳中和现状分析」和第三篇「优秀企业案例分析」文章,将在后续更新。如果你有想与我们探讨的问题和思路,欢迎和我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