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性别平等、包容性语言等议题背后,我们要思考什么?

上周五,优思明的一则短效避孕药广告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在微博热搜关闭的情况下,话题 #优思明广告策划吃饱了撑的# 阅读量达到 1440.1 万,讨论次数 1.6 万。讨论中多提到「令人反感」、「迎合男性」、「贬低女性」等内容,有的消费者甚至表达不愿再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而类似的事件近两年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或听到与女性、女性权益、性别平等相关的议题更频繁地被讨论,当企业涉及与之相关的内容/产品时,应该如何与自己的消费群体建立更好的连接,在赋能女性的同时提升品牌好感度?并且如何确保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对于相关议题的认知处于同一水平?

*以下内容来源于 MSC 高级咨询师在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内部培训的精华摘录

为什么这个时代越来越重视社会议题?

当今焦虑的社会与制度的冲突和更透明的信息与人才市场,为社会大众参与社会议题增加了契机。各类社交媒体、自媒体等平台的兴起,使大众有更多的方式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并通过更多途径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

broken image

*图源:MSC 咨询

不仅如此,在 Z 时代社会意识觉醒的背景下,年轻人更强调对于个性化和社会价值的追求。Z 时代的消费者追求与自己价值观相匹配的企业,年轻一代的雇员也更关注企业的行为。
  • 83% 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会关注企业的价值观,并考量企业价值观与自身的契合度

  • 46.1% 的大学生关注应聘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如果他们认为这家企业对环境有负面影响,会倾向于不选择这家企业就职

  • 60.7% 的大学生以实习身份进入企业时,更期待参与企业的志愿活动

新时代越来越有关注社会的意识和决心,而其中与女性相关的社会议题正越来越多地被看到、被重视。女性的价值表现和身份认同成了全社会无法回避且需要共同推进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女性相关社会议题正在跨越认知鸿沟。
broken image

*图源:《可持续消费:你会为企业的「善意」买单吗?》,MSC 咨询 & 第一财经

当女性议题、性别平等议题在生活中越来越多被提及且无法忽视时,企业、机构、非盈利组织共同面对的挑战是什么?企业也在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能做什么?

女性议题将不仅限于女性自身,更多是从性别平等的角度探讨女性权益,以及如何运用包容性语言体现平权思想。因此,概念与案例解读和实践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 性别平权的推行意义

  • 性别平权之于你我的意义

  • 企业如何应对推行性别平权的挑战

broken image

* MSC 咨询参与女性相关议题调研时的实景记录

性别平权究竟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回答以下几个小问题:

  • 矿工企业扩招,由于考虑到工作的特性与工作环境,企业是否应该不招聘女性矿工?

  • 由于担心凌晨女性司机工作时的司乘安全,是否应该降低女性司机的招聘比例?

  • 是否应该为女性设置专门的停车位?

  • 为生理期女性提供假期的政策是否会影响就业市场中女性的竞争力?

*MINDSPACE 于 2020 年国际妇女节发布该视频,讨论职场中的性别平等问题,视频原标题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Can You Solve the Riddle?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双语|99% 的外国人都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你也试试?》   

通过思考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才是更好的性别平权。平权指的是每个人,不论男女,都有掌控自己生活的权利,包括安排自己的日程、获得技能(或使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得到认可)、增强自信、解决问题以及增强独立自主能力。它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结果。

  • 男女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即生存权及人身安全权的完全平等、基本政治经济权利的完全平等

  • 从两性的差别出发,根据其劳动能力和社会贡献的多寡为依据而给予相应的差别待遇,即性别非基本权利的比例平等

  • ......

了解了性别平权与赋权的含义,作为企业或者个人来讲,更好奇的是,应该怎么做?这其实也是我们在与企业交流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社会议题的重要性被认可,但是不了解背后的含义以及具体做法。

性别平权与每个人有什么关系?

性别平权不是零和博弈,而是通过赋能女性,构建更加健康的社会,实现经济参与机会、教育程度、健康和生存以及政治赋权等权益上更加结构性的优化,相较于城市,乡村留守女性的心理状况十分令人堪忧。

在中国,农村留守女性人数多达 4700 万 (截至 2010 年),身心劳损、家庭生计、赡养老小等问题不断困扰着她们,近 ¼ 的留守女性有轻度或更高的抑郁倾向,并且以极端方式寻求解脱的自杀未遂案件是自杀数量案件的 20 倍。   

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我们在过往的调研中曾前往湖南的苗寨,了解留守女性的生活状态。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她们不仅撑起了家庭生计的重担,更是农村生产的重要基石。这些乡村女性不仅面临着心灵上的留守,还有地理上的留守。

broken image

* MSC 咨询《黔东南农村留守女性报告》

在这样的生活负担下,她们并没有时间开展自己擅长的工作——苗绣,同时苗绣也面临着不被当下审美趋势接受的现状。就算这些留守女性有时间制作苗绣,苗绣也很难找到销路。

broken image

* 当地很多女性都有高超的苗绣技艺,但缺乏成体系的产业制作,图片来自 MSC 咨询当地调研实景

这样的状况下,简单的关心与资金补助并不能持续支持这群女性摆脱生活的困境。那么又该如何通过经济与教育赋能为这群女性带来改变?

  • 搭建电商平台,使苗绣更有销路

  • 开设教学课程,培养审美与时尚,使苗绣符合当下消费偏好

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提升了苗绣的销量,还让更多人了解了苗绣以及背后这群女性的故事。因此,她们可以花更多时间用于苗绣制作并获得收入的增长,这使她们在家庭中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及更多的个人时间,这些都有助于下一代的教育与培养。

帮助这些女性找到她们真正擅长的能力,争取到属于她们自己更多的自由和经济权利,是从生理到心理非常完备的赋权过程。

broken image

* 图片来自 MSC 咨询当地调研实景

对于企业来说,推动性别平权的挑战是什么?  

在某调研项目中,通过访问领域内的专家,我们了解到,在 2030 年将有 12 亿女性处于围绝经期,其中中国女性 2.8 亿(1994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将「围绝经期」一词取代「更年期」一词)

围绝经期对女性会造成潮红、盗汗、失眠、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或抑郁、心悸等症状,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女性通常是家庭中的大家长,或处于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她们面临着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压力。

从公共健康的角度,如何唤起公众对围绝经期的重视,并非单一步骤可以实现。因此企业在参与的过程中,其实需要对女性群体的充分了解及投入。 尽管围绝经期已经成为公共健康议题,然而无论通过现有的任何方式与公众沟通,公众还是无法意识到围绝经期对于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

无论一项民权法案制定得有多么详细,其目标传达得有多么清晰,除非公众对相关问题的态度随之改变,不然这部法律将永远无法达到目的。

 

——Michael Perlin,美国知名律师

对于涉及性别议题相关工作的企业来说,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步骤考虑:
  • 怎样对外讲述与性别平权有关的事情?

  • 怎样表达企业的立场?

  • 怎样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企业的文化?

  • 怎样选择合适的语言和措辞?

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组织机构,都很担心说出的话不能表达语言背后的本意,或者被错误理解为非本意的立场。因此当表达的内容引起争议时,企业又该如何回应呢?

作为企业,我该如何表达?

其实,企业不如在一开始就将自身的立场、态度的表达与企业自身文化融合。在做好防御的同时,不要出错。  

知名内衣品牌——内外,在今年发动了非常大的倡导,「 No Body Is Nobody,没有一种身体,是微不足道的」。通过不同年龄段、身材各异的女性穿着该品牌的服饰,表达对女性身材包容性的倡导,不仅体现了企业的包容性文化,也吸引了更多女性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

broken image

当企业对消费者传递了正确立场时,消费者不仅会感同身受,还会自发组成一个互助社区,通过积极的表达相互鼓励。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与此同时,当讲到性别平权时,其实不光指男性或者女性,就像包容性语言也不仅限于男性或女性的语言范畴内,指的是如何更好地用包容性语言对外沟通和交流,例如:
  • 如何选用更正确更恰当的语言去称呼 LGBTQ+ 群体

  • 如何称呼已婚的女性或者未婚的女性而不产生歧义

  • 如何与有宗教信仰的人交流并尊重对方立场

  • 如何与残障人士沟通

  • ......

broken image

*国外已经有非常多的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在推动包容性语言

性别包容性语言,意味着语言和文字表达方式不对某个性别、社会性别或性别认同构成歧视,也不固化性别观念。同时性别包容性语言的处理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不让表达附加更多的限制,而是改观带有限制性的视角和思想。   

性别包容性语言的应用不仅是消除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还能够打破带有性别定型观念的认知,更是以积极的方式提高女性的可见度。

今年 2 月,联合国发布了《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使之成为推动性别平等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包容性语言指南发布后,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利用这份指南,更好地指导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通过包容性语言表达出更合适的内容。

最佳实践策略

这需要不断明确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性别包容性语言,其中涉及:

  • 对外与利益相关方沟通

  • 对外与用户建立联系

  • 对内的工作场景交流

  • 对内与股东商议

  • ......

因此,在口头或书面使用中文时,可以参考《联合国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中策略来实现性别包容的表达:

使用非歧视性语言(不产生性别对立) 

当我们提到主席、法官时,很多人会潜意识中认为这些岗位是男性,而当这些岗位是女性时,则会被称为女主席、女法官,却鲜有听过男主席、男法官这样的说法。然而这样的职业本身是不具备性别属性的。

为了避免这样情况的发生,首先需要分辨什么是歧视性语言。将句中的男性改为女性或女性改为男性,判断性别转换是否会改变句子含义?是否会让表述变得奇怪?

例如:

「女强人」如果换成「男强人」听起来就很奇怪,并没有这种表述。「这个男人是妻管严」的说法既是对男子的嘲笑,也暗示家庭关系中男尊女卑才应该是常态的心理成见。

同样,我们经常会遇到,如果一个生理性别为男性的个体表现出了异性「应有」的气质,例如,心细温柔,就会被贬为「娘娘腔」。一个生理性别为女性的个体大大咧咧、勇敢果断,则会被贬为「男人婆」。其实细心温柔和勇敢果断是全人类共有的优秀品质,不应该因为这些品质表现在与传统性别气质相反的生理性别身上就刻意打压。

broken image

*图源:联合国

*可参考的性别包容性表达   

与此同时,在称呼女性时,出于对女性的尊敬和尊重女性隐私的目的,应尽可能使用「女士」来称呼女性,避免使用姑娘、小姐、夫人、太太等可能暗示女性年龄、身份、婚姻状态的词语。

根据沟通需要,可以表明被指称对象的性别

那么在什么条件和语境下,可以表示性别称谓呢?如在沟通中需要表达性别信息,则可使用相应的人称代词或添加「男」、「女」等。

broken image

*图源:联合国

*可参考的性别包容性表达

在中国的偏远山区,或者第三世界的国家,不是每一个儿童都有获得平等教育的权利,如果想让公众意识到,不应该通过牺牲女童的教育机会来换取其哥哥/弟弟的教育机会,积极倡导的说法应该是:「无论女童或者男童都有权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这句话的分量和影响力远比「从每个儿童都应该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大的多。

如不需要,不要强调被指称对象的性别

当性别平权的意识或浪潮变得盛行时,我们还要用「他们」来代指群体吗?使用「TA」是否为性别包容的表述?「男/女」是否也不失为一种包容性强的表达方式呢?

虽然以上的方式都朝着有性别包容性的方向发展,但其实在中文里可以有包容性更强的表述选择。避免使用区分性别的所有格(如「他的」、「她的」、「他们的」、「她们的」),选择「其」、「此」、「该」等性别中性代词。

broken image

*图源:联合国

*可参考的性别包容性表达   

当然,在日常的应用中,免不了遇到需要使用人称代词的时候,因此如需指代前文提及人员时,可重复此人的姓名、职称或所属组织等相关名词,而非使用人称代词。

broken image

*图源:联合国

*可参考的性别包容性表达  

性别平权视角下的女性参与

年轻一代女性接受的思想观念更先进,敢于对传统观念说不,也更不愿接受传统角色的分工:

  • 新浪微博大数据显示,转发评论与女性有关微博话题的 80% 都是女性用户

  • 女性话题关注者的年龄集中在 16-29 岁之间

  • 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这部分女性都更希望得到支持与肯定,体现了现代女性的性别观

因此,女性在掌握更多话语权的同时也会影响社会对女性的认知,企业则需要了解什么样的语言内容属于「性别冒犯」,并且在和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中,体现尊重女性的生理差异和性别差异,从而搭建相关内容的防御机制。   

拒绝性别暴力   

从性别暴力的角度而言,它不仅是身体的力量对抗,还会在语言上形成性别暴力的侵扰。同时,针对女性的暴力语言攻击,会造成受害者心理和精神压力。

比如「找工作=找女人,做你想做的」这样的广告标语是以性欲为出发点的骚扰。

因此,企业需要避免使用性相关的暗示语言,这些都会令人感到身心不悦甚至被冒犯。还有那些被过分强调的女性生育功能,不仅弱化了女性的社会生产力,还是性别暴力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和渠道。

避免家庭中心论   

在很多成功女性的访谈中,往往都会被问到「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然而这个问题并不属于成功男性。背后所代表的,是有意识地强调女性对家庭的责任,但忽略了一个事实——女性获得事业和家庭双丰收的背后是女性不断的牺牲。根据联合国的报道,在事业上有建树的女性往往有一个非常支持的伴侣或者处于无伴侣状态。

因此企业在谈论涉及女性相关议题时,需要注意避免:

  • 有意识地强调报道主体的女性身份

  • 不断提及成年女性这一身份的矛盾与焦虑感

  • 遵循只有家庭与事业并重才是成功的观念

  • 传达出女性的重心仍是家庭的媒介价值观

反对第二性视角   

前两年比较风靡的营销手段,通常从消费女性形象入手,把外貌、美妆等概念强制于「合格女性」的定义中,造成女性群体的焦虑,从而达到营销目的。

然而随着近两年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女性并不愿意被当作第二性视角来对待,类似「是女生,就应该买什么」的广告标语,在女性看来是为了骗取消费,而并非使女性感受到她们应该享有的权益。

因此企业尤其在对外的沟通中需要避免:

  • 「消费」女性形象

  • 使女性被包装、物化成为媒体商业运营的大众消费品

  • 构成符合悲剧审美的「完美受害人」

  • 强调女性的自我保护和女性自我反防范意识

企业在对内和对外沟通时,用性别平等的观念去思考和传播,传递主动的、能够改变整个环境的内容作为倡导,真正地引导公众用性别平等的思维思考,从而形成社会思潮和性别意识的迭代。   

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出发,搭建企业战略。无论对内对外,性别平等都将成为真实可体现的行动和措施。到那时,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内容都将变为过去式,而企业也将通过性别平等的呼吁和实施策略,获得更多的尊重与增长。

*如果你的企业希望开展相关的培训/分享,欢迎联系我们。

*参考文献:

[1]李新新.机遇、桎梏与超越:新媒体环境中女性话语权研究[J].《东南传播》2017(06) 

[2]杨韫珏.媒体女性报道中的性别偏倚[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7) 

[3]罗英.社会性别视野中的性别平等权[J].《青年法苑》2011(02) 

[4]王卫国.树立尊重女性的先进性别文化观念[J].《妇女研究论丛》2015(03) 

[5]张美生,马文颖.性别平等社会化: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J].《妇女研究论丛》2003(01) 

[6]马英华.中国社会性别平权路径审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7) 

[7]范红霞.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3 

[8]魏紫.女性主义自媒体的话语研究——基于微博样本分析[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8 

[9]许静.新媒体与性别平等教育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7

[10]联合国.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EB/OL].http://dwz.date/bf3v, 2020     

*内容编辑:MSC 咨询品牌专员 蔡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