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洞察2025|牧场减产、奶价波动… 极端天气下的乳企降本新思路

· 洞察2025
broken image

提到气候风险,许多企业管理者或许还停留在「环保」、「责任」等宏大但略显遥远的概念中,认为那是政府和环保组织该操心的事。毕竟,眼下最紧迫的是生存和增长,哪有余力顾及「虚无缥缈」的气候风险?

想象一下,极端高温导致牧场奶牛减产,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毁了饲料基地,亦或是政府环保政策的收紧迫使企业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低碳改造……这些看似与财务报表无关的「天灾」,实则都潜藏着转化为实实在在财务赤字的风险。

现在,是时候转变观念了。别再让可以预见的「气候风险」,变成压垮利润的「人祸」。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将从乳制品行业切入分析气候风险的影响,之后我们也会从物业服务行业、航运业等行业视角展开分析,并分享如何在复杂局面下找到最优解。*本系列洞察来自于 MSC 与国内某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项目

让我们先从一个乳企老板可能遇到的「经营困境」说起。李总是中部地区一家中型乳企的负责人,多年经营下来也算小有规模。但近两年,李总却感到力不从心。

销售额看似稳定增长,但扣除各项成本后,利润却如同挤牙膏般艰难。他严格控制运营费用,甚至压缩了市场推广预算,但利润率仍然不见起色。「难道真是市场不行了?」

真的是市场不行了吗?也许他并未直接感知到气候变化与企业经营之间的关联,但企业的财务报表,却诚实地记录着气候变化带来的「隐形支出」。

气候风险 ≠「天灾」,

而是可管理的「经营变量」

我们将「气候风险」从不可抗力的「天灾」 转化为可以分析、量化、管理的「经营变量」时,应对气候变化就不再是「不得不为」的被动之举,而是「有利可图」的主动战略。

要将气候风险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首先需要了解气候风险的分类及其具体影响。气候风险通常被分为两大类: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先来说说看得见的「物理风险」,它指的是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对乳企运营造成的直接冲击。

水资源短缺

  • 饲料作物灌溉受限:生产 1 公斤牛奶平均需要约 1000 升水(*全球范围内的平均水平, 实际数值会因地区和生产系统而异),而饲料作物灌溉用水占乳制品生产总用水量的 70%-80%。水资源短缺可能导致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饲料成本上升。
  • 牲畜饮用水供应不足:每头奶牛每天需要 25-50 加仑的饮水,高温环境下需求量更高,如果动物经历热应激,这个数字可能会翻倍。
  • 水质下降风险:干旱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物浓度升高,水处理成本增加。劣质水源可能影响乳制品质量和风味,甚至导致产品召回, 经济损失可能达数百万美元。

极端天气事件

  • 农场基础设施破坏:强降雨雨和洪水可能导致牧场被淹、牛舍被毁。

2019 年美国中西部洪灾导致成千上万的房屋和农场被完全摧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30 亿美元。

  • 饲料作物歉收和质量下降:干旱可能导致牧草和饲料作物减产,质量降低,粗蛋白含量下降,能量值降低。洪涝可能导致作物腐烂,提高损失率。
  • 物流运输中断: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导致道路封闭、港口关闭, 运输延误可能超过 48 小时,影响牛奶和饲料的运输,运输成本可能增加,甚至导致牛奶腐败变质。
  • 破坏生态系统:USDA 气候中心研究表明,土壤侵蚀、压实和养分流失的风险将增加。到本世纪中叶,降雨量和风暴强度的增加可能会使田间养分损失增加多达 40% 到 2100 年达到 87%。

高温压力

  • 奶牛热应激机制:当环境温度显著上升时,奶牛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并出现血液重新分配和激素分泌异常,整体上降低了能量转换效率;在 2020 年澳大利亚热浪期间,部分区域数据显示热应激导致局部乳制品产量下降,验证了 extreme conditions 下热应激对供应链的长期性风险。
  • 摄食量下降:高温条件下,奶牛每日的干物质摄入量 (DMI) 通常会下降 40% 至 48%。 下降的幅度取决于热应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奶牛的泌乳阶段。
  • 产奶量下降:在热应激期间,牛奶产量可能下降 25% 到 50% 甚至更多。采食量减少是牛奶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然而,热应激也会直接减少乳腺中牛奶的合成。

疾病和害虫风险

  • 现有疾病传播范围扩大和流行期延长:气温升高和降雨模式改变有利于某些疾病媒介(如蚊子、蜱虫、蝇类)的繁殖和传播,导致口蹄疫、蓝舌病、牛结节疹等动物疫病的地理分布范围扩大,流行季节延长。

蓝舌病病毒(BTV)通常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并通过一种名为蠓的昆虫传播。

预计某些寄生线虫和肝吸虫的流行也会随着气温升高而增加。

  • 牲畜免疫力下降,疾病易感性增加:热应激、营养不良等气候变化相关的压力因素会削弱牲畜的免疫系统,使其更容易感染疾病。热应激可使奶牛的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疾病爆发的风险。
  • 兽药和疫苗使用量增加,成本上升:为应对疾病和害虫风险加剧,乳制品行业可能需要增加兽药和疫苗的使用量,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同时,过度使用抗生素也可能加剧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对公共卫生构成潜在威胁。

broken image

这些物理风险是直接的、显性的,对乳企的生产经营带来即时性的挑战。

再看「转型风险」,它指的是社会经济向低碳转型过程中,乳企可能面临的政策、市场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

制度变化带来的直接成本增加

  • CBAM 碳关税成本增加: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 (CBAM) 框架下,未来一旦乳制品被纳入 CBAM 覆盖范围(目前 CBAM 主要针对特定高碳排放工业品,乳制品尚未被直接纳入,但未来可能扩大范围),进口商将需要为进口欧盟的乳制品购买碳证书。碳证书的价格将与欧盟碳排放交易系统 (EU ETS) 的配额价格挂钩, 这将直接增加进口乳制品的碳排放成本,并可能显著提高其边际成本,降低价格竞争力。
  • 碳排放核算成本增加:为准确计算 CBAM 下的碳关税,企业需要统计整个生产链的直接排放 (Scope 1) 和间接排放 (Scope 2), 并将这些排放量精确分摊到每吨产品上。

监管变化

  • 倒逼乳业绿色转型:随着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各国政府陆续出台严格的碳减排政策和法规,这迫使乳制品生产企业调整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结构。

2019 年 5 月 8 日,新西兰政府向议会提交了《气候变化应对零碳修正案》,承诺:到 2050 年,将所有温室气体(生物源甲烷除外)减少到净零排放;到 2050 年,生物源甲烷的排放量比 2017 年减少 24%~47%,到 2030 年比 2017 年减少 10%。

补贴政策调整

  • 侧重环境保护和气候适应性: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服务在报告中指出,美国未来的农业补贴政策将从传统产量导向转变为更侧重环境保护和气候适应性,通过补贴土壤健康管理、水资源高效利用、减少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措施,并支持抗逆性品种研发、农场基础设施升级、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推广,以提升农业系统气候适应能力。同时,政策还将加强农业保险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分散气候风险。

broken image

转型风险是间接的、隐性的,但其影响深远,关系到乳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候变化绝非仅是宏大叙事下的「环保议题」,而是正在发生的、可量化的财务风险,它如同「看不见的风险」,却带来「看得见的账单」。

如先从转变认知开始,正视气候风险:摒弃传统「成本负担」思维,将气候风险管理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战略,通过科学的气候相关财务评估,精准识别与量化风险影响,并制定针对性应对策略。